昭阳才媛 蜚声沪江——哀思张燕同窗

信息来源:兴化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1-07-23 10:16 浏览次数:

岁暮天寒,雨雪霏霏,与病魔抗衡八载、缠绵病榻经年的老同窗张燕,不幸于2021年1月22日撒手人寰,溘然长逝。噩耗传来,乡邦故旧无不震悼于怀,由衷发出“世上空惊故人少,匣中惟觉祭文多”之感喟。

张燕同窗为江苏省兴化中学(49-52届)莘莘学子中之佼佼者,出生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夏,翌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躲飞机,避轰炸,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张氏与敝族皆为兴邑世代书香,张家自清代以来,世居兴化西城内张老娘巷5号大院内,与陈氏五进士府隔西大街遥遥相望。其令祖父张道中先生曾就读于两淮师范学堂,深造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返乡致力于兴教办学,曾任兴化通俗教育馆长,系民国时兴化著名教育家、慈善家、书画家。家翁仁山公(讳康寿)毕业于扬州知府嵩峋(渔山)任监督的扬州府中学堂,与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教育家朱白吾先生同砚,诗词曲赋联皆能,论资质原可深造,但系长子,受儒家“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的约束,返里从教。应教育家许玉书先生(二轮《兴化市志·人物》有传)之邀,任时思小学国文教员。家翁与道中先生的交往,予在《王谢堂燕忆前尘》中有一段记述:“他一生友朋甚夥,过从甚密者有顾余斋、张惟一(字道中)、张铸成、王子善诸老伯,皆可推心置腹,披肝沥胆。日寇沦陷昭阳,陈五房大厅、照厅、古槐书屋、玩易轩悉为敌酋强占,楠木窗槅、海梅家具斧劈烤火,鹊巢鸠占,煮鹤焚琴,先君忧形于色。时家姐麟寅与任恕曾先生结缡,连办喜事的地方都没有。道中老伯预闻其事,慨然将张府腾出转借,只收用红纸包的两枚铜圆。数年后道中老伯罹车祸,一病不起,先君为之寝食难安,闻耗痛哭流涕不已”。此文原载兴化《历史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后辑集拙作《玩易轩文稿下·方志考识》中。

张燕同窗的外祖父杨安仁(字静山)老人拥有四掌珠、一侄女,冠华适美国名人录有载的著名物理学家张鸿吉先生,这就是张燕同窗的堂上椿萱。其令尊二轮《兴化市志·人物》有传不赘述,其令堂倒是有一段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往事鲜为人知:抗战中鸿吉先生随以严济慈先生为所长的中研院自北平迁昆明,杨老师携二幼女万里寻夫。万里寻夫虽不止一家,然个中艰辛历险则大同小异。堂兄陈麟義先生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科,(《续修兴化县志·国内大学、专门毕业生姓氏录》有载)抗战开始后,随迁至重庆南綦江任工程师兼段长,堂嫂任莲英从敌占区兴化悄然出走,置死生于度外。彼时兵荒马乱,随难民越过无数封锁线。川滇多山,难于上青天,历时二百余日日夜夜。途中及于死者,不知几矣。抗战胜利后归来对家人转述犹泣不成声,泪下若雨。回首前尘,余悸犹存。次女佩华字从叔陈康祥先生,家叔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续志·毕业生姓氏录》有载)毕业后在六合县中国农民银行工作。后从教,新中国成立前后任美教会办镇江崇实女子中学文史教员,后女中改为镇江市二中,退休后晚岁移居扬州。三女棣华于归张同官先生,张为名中医张滌珊先生之后裔,堂嫂张振华之兄。四女杨郁华结缡王程远先生,王系江苏学院毕业,与家姐丈王益斌先生为大学同学,长期在江西南昌邮电局工作,现104岁仍很健康。侄女玉华偕老卞荫贵先生,卞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博导,二轮《兴化市志·人物》有传。1993年9月,旅台名流徐通德先生在一招宴客,笔者曾有幸一睹杨玉华老师丰采。兴化地小人稠,书香门第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时班辈称谓混乱,不以为怪。张陈二家既为世交,又有这样、那样的亲戚关系,因而交往不断。

1951年夏张燕同窗插班初三,莘莘学子都很崇拜她,因为她落落大方,见多识广,推选她到学生会任职。她爱好唱歌并有相当水平,所以班主任杨达老师常请她在班上教唱,如歌颂援藏筑路建设的《二郎山》,至今犹萦回耳畔。她国语清晰动听,朗诵琅琅上口。作文有新意,能言人之所未能言,所不敢言,因而经常得到白夫乔、咸沅老师的表扬,佳作每每在班上宣读,以供示范,数理化也差强人意。为人正直忠厚,无丝毫矫情自饰却在在潇洒自如,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概。而我因私塾读得较长,除国学与书法略胜一筹外,其余皆望尘莫及。因住地相距甚迩,所以我有时往张宅暖房(5号院入门左侧座南朝北之精舍)持习题求解。其时杨老师在垛田湖西口小学任教。张燕同窗上有老,年迈的祖母;下有小,年幼的弟妹。难为她一人撑起一个家,其处境维艰不难于想象中得之。高中临近毕业,本来她也想考文科,但经过深思熟虑,文科面窄、量小、要求高、难度大,遂改报医农,终成名驰南京农学院卓有建树的知名校友。

1955年夏毕业后,虽常怀云树之思,然鱼沉雁寂,音问杳然。直至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党政领导千方百计要振兴经济,拟找在沪任职的乡亲助一臂之力。政协副主席吴坚先生、常委魏伯埙先生献言:倘找农委副主任张燕、司法局副局长顾启良(嫡表兄,后擢司法部副部长,二轮《兴化市志·人物·在外著名人士》有载)让陈某同行。于是得以与阔别近三十载的老同窗在一品香饭店觌面,剪烛西窗,共话平生。“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岁月何其速也!人生若梦,信非虚语。张燕同窗性情耿介,不肯随波逐流,请她为家乡推荐人才,她不加思索,一口回绝:“兴化不缺人才,但缺识才尊贤的伯乐!北师大、交大、同济毕业的都没用上,岂非缘木求鱼?”一针见血,直言不讳。名校毕业者不得展露才华,所指何人?呼之欲出,迄今乡邦故旧仍传为美谈。

得张燕同窗之助,拙作《重修拱极台碑记》赫然在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1999年5月17日刊出,事后张燕同窗还来信鼓励我:“读了您的文章后,为您深厚的文学功底、流畅的文笔水平而折服。您数十年来刻苦钻研,笔耕不断,忘却了一切干扰和自己的年纪,这种精神实在令同学感佩。”信末并顺告石佩珍同学在杭州逝世的消息,有“经年才契阔,故友半凋零”之叹。

张燕同窗不忘故土,热爱家乡。2005年我因拆迁补偿过菲,买不起住房不得已离开兴化移居徐州依附儿女,她得知后特地写信谆谆劝慰我:“家乡是孕育我们成长的地方,也是游子梦牵魂绕的所在;尽管在那里留给我们的并非都是愉快的回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期盼家乡能医好历史的创伤,焕发出她的青春和活力,重树文化名城的美誉”。原件犹存。她还当面对我说过:“只要对家乡兴化有利的事情,一定要全力以赴”。不忘桑梓,情系故里,赤子之心也。

2014年4月拙著《玩易轩文稿(上下)》在中国文史出版社梓行,当即奉寄数套给老班长吴钦同学,请转赠杨达老师、张燕同学等。她以抱病之身,翻阅文稿。2016年兴化中学校庆,她以《祝贺母校九十周年华诞》为题撰文称:“如今同学们虽然都已是耄耋之年,但有的还在著书立说,笔耕不辍。可以说,我们这一生没有虚度光阴,我们无愧于故乡,无愧于母校”。得学长春风化雨的启迪,虽垂垂耄矣,近几年又撰百篇论文,凡470千字,裒然成帙,交北京文物出版社审定,书号已获批,兹待梓。

“功遂身谢,名由实美”。张燕同窗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有卓越贡献。她品高志洁,身居高位,一尘不染;爱国爱家,坚如磐石;助人为乐,不辞辛劳。作为全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农委主任,她为千万人口的菜篮子费尽心思,努力满足市民副食品需求。她连任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为民请命。出席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的妇女会议,不辱使命。她刻苦学习英语,多次参加国际性油菜、粮食会议,参与研究的课题曾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在全国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5篇,译文6篇,集德艺双馨学优才赡于一身。

安息吧,张燕同窗!您生前眷恋不忘的水浒摇篮、板桥故里、东方黑格尔刘熙载诞生之地的昭阳古邑兴化正在腾飞。“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千垛菜花已成为蜚声遐迩名噪寰宇的特色景观,明清小说名著作者麇集之乡,施耐庵文学奖颁奖之地,行将跻身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您眷恋不忘的母校兴化中学正准备乔迁新址,以张炳嘉先生牵头正在撰著百年校史。炳嘉先生才兼文史,是教育部表彰的全国优秀教师,也是国家孔子基金会认定的“中学国学基地”江苏省兴化中学“孔子书院”院长,为官方和学界公认的兴化地方文史专家(二轮《兴化市志·编后记》)。著作闳中肆外,学人珍之。

安息吧,张燕学长!您归道山后上海市政府于龙华殡仪馆举行隆重的悼念及追思会,您安卧于鲜花丛中,遗体上覆盖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生荣死哀,足慰逝者及其亲属。

呜呼学长,昭阳才媛,书香望族,积德累世,诗礼传家,芝兰玉树,一门俊秀。生于忧患,勤学苦读,立志学农,卓有成效。多才多艺,引吭高歌,改革开放,乐以忘忧。为党为民,不辞辛劳,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眷恋家乡,不忘故旧,忠贞报国,永安沪江。

文/陈麟德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