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四牌楼之“冠楚廉能”顾士奇

信息来源:兴化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2-10-28 14:58 浏览次数:

顾氏自六三公徙居湖埨以后,最早返城定居的是他的五世孙顾宗亮。

顾宗亮,又名顾垓,字寅伯;娶梁善安,生五子。顾宗亮为人宽厚、颇富学养,好游名山大川,经常往来于风景秀丽的吴越之间。元末张士诚占领江南,顾宗亮为避兵乱逃归故里,途经平水大王(大禹)庙。突遇大兵过境,沿途劫掠行人,顾宗亮赶紧入庙藏身,躲于神座之下,一心祈求神灵保佑。此时,庙门之上忽然结出一张巨大蛛网,布满尘垢,似长久无人出入之状,军队遂舍庙而去。顾宗亮得以保全性命,为答谢神恩,他终身奉祀平水大王,嘱咐子孙世代守之。

顾宗亮回乡后,因爱兴化城东龙舌津“烟景秀蔚”,故携家眷子女入城,筑屋定居于龙舌津一带。龙舌津即今之龙津河,因古时水面常有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被评为“昭阳十二景”之一。

不过顾宗亮所爱之“龙舌津”只是泛指兴化东门一带。经后世考证,顾氏祖居在兴化城内长安桥南,名为“龙津草堂”。因为寅伯公一支人才辈出,名噪乡里,后来顾氏遂以“龙津”二字命名堂号。

顾宗亮长子顾淑敬生顾彦章,顾彦章生顾平远。顾平远长子顾茂,字东埜,一生积德行善,被兴化人尊称为“善士顾隐君”。明隆庆五年(1571),兴化大水,米珠薪桂、民不聊生。顾茂不过20多岁年纪,便慨然有扶危济困之志。他开检廒仓积粟,减价卖出,极贫之人免费施赠,一时存活人命甚多。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兴化再次发生水灾,城东街巷架木为筏以通往来。顾茂每日清晨手拄拐杖乘筏而出,命老奴携带银两、米粮慰问亲朋故旧。沿途只要见到捞取水草烧火做饭者便赠以大米,另赠银钱购买柴薪,前后历时4个月有余。顾茂在82岁时无疾而终,被朝廷封为寿官。

顾茂次子顾寀,字龙滨,即“冠楚廉能”顾士奇祖父。他性格恬淡,不吝施予,且善于相面,凡邑中俊逸子弟经其品鉴者,日后升沉荣辱丝毫不爽。生四子,次子顾大振,即顾士奇之父,字玉斋,幼年器宇不凡,长益练达,有经济之才而不外露。娶魏氏为妻,魏氏是“右省名卿”魏应嘉胞妹。魏氏极其贤惠,丈夫去世后,她茹苦守节,训教顾士奇、顾士品、顾士吉、顾士容四子成名,后由御史李懋芳等人上奏朝廷,旌表“节孝”。顾大振身为显贵至戚,生前平易近人,从不骄矜自得;族谱说他“平生积德,以贻世嗣,故伯常公兄弟皆成大器云”,“伯常公”指的便是本篇主人公顾士奇。

 

青史人称“顾道州”

 

顾士奇,字伯常,自幼聪敏,善作文章。屡试未遇,仅中明天启元年(1621)拔贡,天启元年(1621)、四年(1624)、七年(1627)三科副榜。明崇祯十年(1637),顾士奇被选授为湖广永州府辖下的道州江华县知县。

江华即今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这是一处瑶族聚居县。当时“民猺杂处,林箐深险,犬牙两粤,为扞掫要害地”的江华县并不太平,先是明崇祯十年(1637)瑶民奉天爵父子倡乱,劫杀巨室、官兵,后被署广西富川县事、平乐府粮捕通判门应召率兵镇压。明崇祯十一年(1638),临武、蓝山矿夫起义中的胡把势、曾介奴等人由道州高桥铺退至江华县,劫掠白芒营、上伍堡,江华县也被围困。顾士奇刚刚到任,先在江华70里外的道州拜见了随督师杨嗣昌督饷的南昌人万元吉,共商破敌之策。中途又遇衡州巡道李嵩,遂与游击总督尹天明率大兵同至江华,露宿教场之上,自己出资犒军,不许搅扰百姓,通过多方调遣,终于使围城之困得解。不久,矿夫起义以失败告终。顾士奇到任后,一边安抚民心,一边筹集军饷,恩威并施,江华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就是平时难以管教的瑶民也都“喁喁向化”,江华遂成了边鄙之地的文明礼乐之邦。

当时永州府某奸吏嚣张跋扈,诬告缙绅之子夺其茔地,持知府公文直下江华县,要求顾士奇判归。顾士奇亲自到场勘察,奸吏早派人做了手脚,说道:“这的确是我家的坟地,喏,这地下埋着我家的碑记呢。”顾士奇命人掘出碑记,一番端详后又命人掘出地下其他石块,下令同时凿断,当即厉声喝道:“大胆狂徒,久埋地下之石必受潮气,而这块石碑分明是你刚埋不久,你还敢强词狡辩么?”奸吏吓得不敢吱声,只得俯首认罪,众人皆叹服为神明。

一次顾士奇去拜谒巡按,当时宁远、永明两县的知县都在场,这两个人都是地方上有名的贪官。顾士奇到时,巡按起座上前迎接,接着直呼两位知县向前,面目转为严肃、稳坐不动。两位知县心中有愧,赶忙摘下官帽,点头哈腰,一副谄媚之相。巡按更是气愤,命令衙役摘下他们的印绶,直接交予顾士奇代管。顾士奇以一人之力代摄三县政务,处理了许多积案、冤案,声名大振。吴甡《与伯常公书》中所谓“江华治声,甲于三楚”,就是指顾士奇的廉能为一方之冠。

本应受到上级的举荐重用,但噩耗传来。两年后,因为母亲魏氏去世,顾士奇只得辞官回乡守丧,江华、宁远、永明三县的百姓倾城出动,自发为顾士奇送行。三年服丧期满,顾士奇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补任浙江太平知县,未出京师,因病遽然离世。因其一生廉洁,宦囊如洗,赖亲友资助才得买棺归里。顾士奇亲翁吴甡撰哀诗六首哭悼,其中第二首写道:

诗赋檀兮空有楼,江华两岁已千秋。

于今增作循良传,青史人称顾道州。

永州府道州曾辖江华、宁远、永明三县,顾士奇一人代摄三县,故有“青史人称顾道州”之说。

 

贤妻良母继家声

 

作为一介清官,顾士奇去世后,顾家陷入了一贫如洗的境地。他的6个儿子,除第六子顾西與过继给顾士品外,尤以长子顾符馨、四子顾符颖和五子顾符稹较为优异。“诗画名家”顾符稹另有专篇介绍,这里先说顾符馨、顾符颖。

顾符馨,字德惟。身为长子,顾士奇对他有太多期许。高中进士是那个时代读书人最大的追求,因此顾符馨也被父亲赋予这一使命。因为家贫,顾符馨在亲戚家中以教书为生,又因为亲戚的一次礼节疏忽,竟毅然辞去了这份工作,可见其品性的孤高。由于刻苦太甚,顾符馨没到30岁就去世了,当时妻子任氏年仅28岁,长子顾民岩7岁、次子顾民岱3岁。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顾家一贫如洗,任氏带着两个儿子艰难守节,以治家严肃著称。儿子长大娶妻后,任氏每天清晨、黑夜都带着儿媳以纺织补贴家用。任氏尤为怜爱次子顾民岱继娶的曹氏,因为志节相同的缘故。顾民岱好读书、器识远大,谁料也是早亡。曹氏21岁嫁到顾家,丈夫去世后无子,抚养大伯顾民岩次子顾云为嗣子。痛惜丈夫志向未遂,每夜篝灯课子,寒暑不间。任氏晚年缠绵病榻,全靠曹氏侍奉,任氏在75岁去世。曹氏中年抱孙,不久儿媳去世,数年后孙子又复夭亡,曹氏自叹命薄,终日以泪洗面,导致双目丧明。

顾符颖,字颖穗。幼年聪慧,经书、古文过目不忘,下笔千言立就。服母丧,丧满后到府补遗,知府故意为难他,试了七篇文章,顾符颖不需草稿,一挥而就,词彩焕发,太守叹为异才。但是没过几个月,顾符颖就因病去世了。妻子杨氏是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杨洁之女,未出阁时即以孝著称。杨氏20岁嫁到顾家,丈夫身体虚弱,仅两年就去世了;当时儿子顾民崇还在襁褓,生活十分艰难,屡次没有米粮下锅。杨氏教子极为严格,儿子只要犯有过错,就关起门来痛打,有人劝她说:“你丈夫就留下这么一根独苗,你难道将他打死不成?”杨氏毅然决然地说:“我的所做作为都是为了他好,我之所以不一死了之,一是怕玷污了公公和父亲的名声,二是希望我的儿子成人成才,以传续顾家的一脉香烟。倘若儿子不成才,我苦苦守节又有何用?”顾民崇自幼从商,长嗜诗史。为人有义气,朋友有急难之事,出重金为之调解。

大概因为顾民崇从商的缘故,顾家的经济有了起色,其长子顾锡嘏家庭富裕、乐善好施,每逢荒年便周济乡里;生了5个儿子,次子承嗣弟弟顾锡瓒。除了过继的次子外,顾锡嘏还有4个儿子:顾以清、顾以治、顾以渔、顾以济。在他们的后辈中,又诞生了顾氏家族的一批贤良子孙。

 

清官遗泽子孙贤

 

顾锡嘏长子顾以清。顾以清之子顾日宣,字浚卿,号枫亭,清嘉庆十四年(1809)恩贡生。他为人淡泊、不慕浮华,在兴化以授徒为生,从其学者甚众,著《双桂堂文稿》《枫亭诗钞》。

顾锡嘏第三子顾以治。顾以治第三子顾阶升,字晋斋。喜饮酒,能诗,擅楷书,尤精汉隶。他年轻时学习书法,先用石灰将墙壁粉刷一遍,悬着胳膊练字;写满之后抹白再写,如是者十余年,方练就了一手好字。因为家贫,顾阶升终年客游于江淮间,受到各地名流的推重。有索要书法作品者,只要馈赠美酒一壶,顾阶升便留其共饮,酒醉后意兴大发,泼墨题字,笔力尤为苍劲。著有《八分书屋诗钞》。

顾锡嘏第四子顾以渔。顾以渔长子顾仙根,字真香,一字藕怡,晚号松下老人。他博通经史,书法晋唐,科举之路几度受挫。生平尤其精通诗文,风格冲淡古朴、不作绮丽浮靡之语。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曾燠任两淮盐运使时,延为幕僚。清嘉庆十年(1805)、十一年(1806)、十三年(1808)湖水频为患,盐政衙门施粥赈济灶户,民户却不得食。顾仙根向曾燠求助,于是百姓得以食粥,而泰州、高邮、东台三县民户与灶户一体仰赖而食者成千上万人,此诚前所未有之事。道光初年,顾仙根以81岁高龄去世,著《藕怡诗钞》《纪荒诗略》《从政摘要》。

顾以渔次子顾同根,字莲溪,别号复道人。他幼年聪颖,与任大椿俱为“诗画名家”顾锡爵的得意门生。应试之作沉雄宕逸,逼近古代大家。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刘镛任江南乡试正考官,怀疑同考官初荐的试卷有作弊之举,一律搁置,顾同根也在其列,闻者都为之惋惜。于是肆力于绘画,工山水,著墨超淡,得倪云林遗法。顾同根性格孤傲,寡言笑,耻与流俗为伍。索画者很少答应,以是留下的真迹很少。36岁郁郁而终,著有《莲溪文稿》《半绿庵诗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化文峰塔年久失修,顾同根绘制了“一原其始”“一稽其中败”“一期其更新”为主题的《三塔图》,并各题诗一首,起到了极大的鼓动作用,使得文峰塔得以恢复重建。

顾以渔第三子顾育根,顾育根长子顾亮。顾亮长子顾杏春,号燕林,廪贡生,经史皆精,尤嗜《周易》,与刘熙载、陈广德及族弟顾骕时有探讨。著有《周易图存》《读易丛言》《学诗识小》《读史摭余》《噉蔗轩杂著》。顾同根《三塔图》后来流传到了顾亮、顾杏春父子手上,请来许多文人雅士题咏,“行为士表”陈广德、“性静情逸”刘熙载等人皆留有诗文。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