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鲜活家园”

信息来源:兴化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2-07-20 08:20 浏览次数:

垛在水中,船行垛间,田间劳作无舟不行。

这描述的就是兴化的垛田。

7月18日、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丽水青田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致辞。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蔡恒,我市市长殷俊参会。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作为我省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亮相这一盛会。

2014年4月29日,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会议上,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标志着垛田不再只是属于兴化的、属于中国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

如何把垛田保护好、充分利用好,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这份遗产代代相传,就显得尤为重要。

 

 

垛田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南荡遗址考古发现,兴化先民利用高垛和水边的土丘垦殖,出现了“垛”的雏形。北宋年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常丰堰”的基础上筑成“范公堤”,有效地挡住了海水西灌。人们在沼泽和浅水地区以木桩、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础,再以河泥层层垒积成片的岛状,形成“葑田”,亦称“架田”。

明清时期,大批南人北迁,兴化地区人口快速增长。据清咸丰年间《重修兴化县志》卷三《食货志》记载:“国初人丁不过三万有余,二百年来数增十倍,即阖闾生齿之繁证”。兴化水多地少,于是人们除沿湖围湖造田外,还在湖中开辟垛田,即在较浅的湖荡河沟间罱泥扒苲,一年几次往垛上浇泥浆、堆泥渣,如此反复劳作,垛渐渐长高,形成垛田。

垛田漂浮在水上,大的两三亩,小的有几分几厘。因空间太小,这里不用牛、不用犁,耕作全部靠人工;没有路、没有桥,来去只能靠船。

这样独特的地理风貌,让现代化耕作方式在这里一直无法完整实现。所以,垛田仍保留古老的农耕方式,使用罱泥、扒渣、搅水草等获取自然肥料,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垛田农耕体系,成为研究兴化自然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

2014年,为保护和传承好垛田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设置垛田保护区,实行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开发垛田文化旅游。

2019年,兴化垛田正式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便保护好垛田独特的农耕文化和传统灌溉工程。

多年来,通过“种风景、卖风景、富农民”,我市将垛田地区万垛耸立、千河纵横的独特地貌与传统的耕种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之路。

 

 

垛田是一种高田,同时也是一种旱田,地形非常零碎,因此无法生长水稻,只能种植瓜果蔬菜。

早晨,氤氲的薄雾还未散尽,芦洲河边的一座码头上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整船整船的新鲜蔬菜刚刚转运上岸,正准备装上货运卡车,发往全国各地的连锁超市。

自明清时起,瓜果蔬菜就是垛田的主要物产,而今,兴化垛田虽跻身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被冠之以“文化遗产”之名,但这片土地的基本功能并没有改变,它仍是兴化乃至于里下河地区最主要的蔬菜出产地之一。

龙香芋是垛田优质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垛田独特的生长地貌、传统的生态种植方式,赋予了龙香芋特有的口感,细腻润滑、有黏度、香气浓郁。

在兴化节日的餐桌上,总少不了龙香芋。《舌尖上的中国》曾有一集对龙香芋进行了详细讲述,芋头红烧肉、蟹黄汪豆腐等兴化家常菜一时成了吃客心中向往的美食。

油菜的种植在垛田也是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垛田开始大面积地推广种植油菜。五十年代末,曾有“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之说。

每年清明节前后,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千垛万垛一片金色,十里八村阵风送香。荡舟其间,你会看到“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美景,体验那“船在水中走,人在花中游”的感受。

这是在垛田赏油菜花的精髓所在。

如此,油菜花就成了垛田主打的旅游产品,朝九晚五劳作的农民开始成功转型,成了新一代的农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成了垛田农民致富增收的金字招牌。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贺信中如是说。

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智慧,内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传统的生态农业知识与技术精髓、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和美不胜收的景观,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称为“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至关重要。

我市遵循“在传承中发展,在保护中利用”的工作方针,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指引,强化宣传,提升全社会对遗产的关注度,推动遗产保护工作措施的落实。

注重传承,开展遗产宣传推介,用微电影、专题节目,大力宣传推介垛田这一沼泽洼地土地利用典范的农耕智慧;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推介垛田名特优农产品,扩大影响力;参加各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先后成功承办了首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建成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中心,利用幻影成像等现代科技,集中展示水牛耕田、妇女栽秧、人工收割、挑把、打场撒网捕鱼等传统劳作场景,提高社会公众对农耕文化的知晓度,增强保护意识与文化自豪感。

2020年7月11日,我市发布了“兴化精神”。

垛田先民在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中创造出来的垛田奇迹,造就了这一极具里下河特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经过历史的积淀、时代的交融,也最终成为了兴化的精神象征、文化底蕴、时代风貌、价值追求——垒土成垛、择高向上。

相信在“垒土成垛、择高向上”的兴化精神引领下,兴化人将继续发挥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优势,护生态、育品牌、强产业,努力建设生态品质优良、生态经济活跃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