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海门县治,元末时已经圮塌入海。明朝时期寄寓于通州余中场。斥卤之地,“海上之村,大曰场、次曰团、小曰灶”(节选自孔尚任的《西团纪》)。余中西去有场名余西,这里便是王姓一族渔耕讲读的聚居故里。
明朝中叶,倭寇犯疆,狼烟突起。东南沿海特别是江海交汇处的通州一带民不聊生。家家逃难,户户内迁。王姓举族西迁到了时属兴化县治的小海场、西团一带。并在此立祠,堂号曰“维止”。
其中一支继续西移,进入了兴化县城。自明清迄今繁衍生息了二十几辈人。这一支播兴始祖王纲以后,第二代王继美(明代兴化三宰相之一、大学士吴甡的丈人,在任河南孟津知县时,曾选拔推荐了明朝大书法家王铎),第三代王贵一,第四代王仲儒、王熹儒,以至第五代王国栋俱成了兴化当地的名人,诗书名家。他们著作丰厚,曾经声震江淮、名噪一时。但因清时文字狱,他们中的许多著作被禁毁,特别自第四代王仲儒被乾隆帝下旨“斫棺锉尸”后,王氏一门即成钦犯之家,从此销声匿迹二百余年。
王仲儒、王熹儒是王氏播迁兴化的第四代。王熹儒,中国人名大词典有载,《梁志》有传。王仲儒则因是乾隆钦犯,清代方志不敢记载,民国《续志》也仅根据《江都县志》在“杂类、补遗”中寥寥数语勾勒大概。且因其作品被毁,方志缺如,不仅大多兴化人不知就里,就连王氏后裔也说不清楚。
王仲儒(1634——1698),字景州,号西斋。清朝廪贡生。因出生于崇祯七年,故乾隆时江苏巡抚闵文元在奏章中称他“明末时人”。王熹儒,字歙州,号勿斋。康熙二十三年入贡太学。
据《梁志》《续志》《江苏艺文志》记载:仲、熹二人“淹贯经史,学问渊博”。尤其是仲儒,时人誉比杨雄。二人工诗。王仲儒的诗“沈雄浑古,吐纳风雅,直追正始音,不屑道轻靡脆弱语”。著有《西斋集》18卷。虽遭禁毁,现仍有梦华山房刻本存于北京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另有《离朱集》乃毛际可撰、王仲儒评,同遭禁毁,今已不存。王熹儒“诗才大工,五言律尤沈雄警炼”。除有《唐诗评选》10卷尚存清华大学图书馆外,所著《勿斋集》8卷俱因有“违碍语”遭禁,今已难觅。
两兄弟的书法造诣也很高。当时就认为王仲儒的字汲取了“二王”书法的精髓,仲儒“萃羲献之美”;熹儒更佳,其小行楷书“神似山阴擘窠”,大字“入颜柳之室”,以至“人得其翰墨,珍逾尺璧”。而今兴化东岳庙大殿上“岱宗锡福”四个遒劲的大字,就是王熹儒所书。
弟兄二人有段时间曾客居扬州,大家都认为王氏兄弟“品行高洁,不随俗俯仰”,被扬州名士尊称为“兴化二王”。
“兴化二王”生性豪爽,广交天下名士。“赀素富饶,饰园亭,召词人,宴集倾囊无少悭。海内知名士游辙所至靡不交纳。”“饰园亭”指在鹦鹉桥南“进士第”中修建东园。园中垒石凿池,莳名花,种修竹,山亭高耸,芰荷掩映。园之西依西厅山墙筑轩。三面回廊,窗明几净,斗笔悬架,奇书成堆。轩面东,署“曙光轩”额其上,到了王国栋后,曾请他的同学顾于观重新书写,郑板桥亲书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镌于轩壁。东园占地三亩有奇,距海子池畔的李清枣园不过咫尺。约在兴化今长江商业银行北侧。“文革”前遗园尚存,今已无寻矣!
在这里,“二王”与李清、李沂吟唱长啸;与王渔洋、孔尚任切磋诗文;与冒辟疆、邓孝威同吐不平。红烛摇曳,雨声淅沥,有时杯盏交错,掀髯一醉。“二王”交往最密切的,当是清代著名诗人、诗词理论家、文坛领袖王士禛王渔洋了。
《兴化县志·梁志》中记载王渔洋“与熹儒有胶漆之契焉”。王渔洋为王熹儒的《勿斋集》作序,并誉熹儒“诗有唐音”。在他为王熹儒所作的《唐诗选评序》中讲到“吾弟广陵勿斋,素以诗名。具浮古之音,兼高畅之节,舒和超逸之气。得之于心,应之于口……吾将以勿斋为宗。”对“吾弟广陵勿斋”即王熹儒推崇备至。同时回忆二人深厚的交谊,在扬州相互唱和,在京都切磋诗文,当王熹儒回兴化即将“放舟南下”时,则又“赋诗以道其行”,二人交契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兴化二王”手足情深,兄友弟恭。只有在中年有过一度分离。康熙二十二年王仲儒游八闽,第二年王熹儒入贡太学,开始辑评唐诗和唐七律。短暂的离别使他们相互怀念,一个雪霁月夜,他们各自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思念诗句。
王仲儒忆弟诗云:“中堂尚有华灯照,雪后冰轮又满庭。浅夜醉归人独坐,远江书隔泪双零。风光流转仍时序,少壮欢娱真杳冥。何日弟兄能面对面,将诗吟向酒边听。”
王熹儒答兄云:“雪后冰轮正皎然,华灯依旧照庭前,不知何处成相忆,春草荒唐十七年。”
在更多的日子里,他们形影不离。从史料可知:康熙二十年同在海陵寓馆结交冒襄、邓文仪;康熙二十六年同在昭阳与孔尚任、朱鹤山等游;二十七年三月上巳日,共同参加了孔尚任倡导的扬州“红桥修禊”,此番雅举“在渔洋之前”(《扬州画航录》),当然更比卢见曾“丁丑修禊”早了近60年;康熙三十四年又同在扬州张潮处相会通州李堂。
康熙三十七年(1698),王仲儒65岁。这一年,他毕生心血铸成的18卷编年诗《西斋集》(又名《梦华山房集》)付梓问世了。书成心定,再无留恋。就在这一年,这颗昭阳明星陨落了。8年后,年迈的王熹儒思念先去的哥哥,在他的东园曙光轩中写下了凄厉的诗章:“梦中灯火耀西堂,事逐人消八载伤,今日隔墙无故主,春风料峭月昏黄。”不久,这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书法家也抛下斗笔随兄仙去。
王国栋是兴化王氏第五代人。字殿高,号竹楼,以号行。乾隆六年副榜,工诗,尤善书。《兴化县志·梁志》有传。
王国栋是王仲儒的小儿子。王仲儒故世时,他才7岁,康熙三十一年(1692),根据兴化博物馆藏王国栋八十又四时书写的条幅推算,他的卒年当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后。
王国栋之上有王嘉树、王宝檀诸兄,俱以书名,还有一位叫高掌的哥哥,6岁能诵毛诗。《梁志》说:“王氏一门多诗人及能书者,自其祖贵一后,世精翰墨。”王国栋“七岁丧父,即知力学。”
徐述夔在《竹楼诗钞序》中讲“西斋谢世,竹楼才数岁,不及闻过庭训。稍长,即知读其诗而思绍其业,朝研夕摩,默契神悟。”
康熙五十一年,在王国栋21岁那年,与20岁的郑燮、顾于观同拜在兴化名士陆震的门下。十年后,板桥先生在他的《七歌》中记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种园(陆震的号)先生是我师,竹楼(王国栋)、桐峰(顾于观)文字奇,十载乡园共游憩,壮心磊落无不为。”
种园是陆震的别号,陆震淡泊功名,狂放不羁。不仅长于古文辞,工行草书,而且特别工词,功底深厚。是一个很重民族气节、不与清廷合作的遗老世家子。同学少年“十载乡园共游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壮心磊落,无所顾忌。
“二子辞家弄笔墨”。十年后,桐峰顾于观赴山东幕,书《澥陆诗钞》9卷。其诗“绵邈滂沛,清峭凄厉”(杭世骏评语);竹楼王国栋继续求学,“客郡城及通州、润州”梁志》),像他的父辈王仲儒、王熹儒那样,广交天下名士。在扬州,他与八怪画家黄慎等人往来酬唱;在通州,他与如皋名土汪之珩情同手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东台茶场的徐述夔成了莫逆之交。
徐述夔,字孝文。乾隆三年举人。一生不仕,下帏授徒。工诗文,著述甚丰。其人反清复明思想浓厚,他不仅敢于收藏吕留良的禁书,而且写下了如“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这样明目张胆的诗句,编成《一柱楼诗稿》。死后因诗酝祸,构成了清朝五大文字狱之一的“一柱楼诗案”。此案牵涉200多人,从省到府到县掉了许多地方官员乌纱,砍了许多人的脑袋,多少人被抄家充军,甚至已故的也被戮尸毁墓。
王国栋因哥哥高掌侨居东台与徐最友善,结识了徐后,相同的诗文爱好和民族气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遂订交……唔则诗文相质证,指陈得失”(徐述夔《竹楼诗钞序》),直至晚年。
乾隆六年(1741),王国栋赴乡试,感慨系之,写下了《八月八日闱中夜赋》:“矮屋帘开月满身,连衣曲卧晩凉生。楼头漏鼓催清夜,天上星文见老人。同学少年裘马尽,异时衰鬓雪霜陈。已成话柄传人口,尚有关心记此辰。”这一年,他已经50岁了,还得参加科举,实在于心不甘,结果还是铩羽而归,只闹了个“副榜出身”,列名贡生。
闱后,王国栋愤然辞家,奔走于凤城雉水之间,遨游名山大川,以诗墨会友。
王国栋64岁那年(乾隆二十年,1755),他受好友汪之珩之邀到如皋“下帏授徒”。在如皋,他自为刊订了《竹楼诗钞》共5卷。这年冬月,途拢栟茶,特为拜访了老友徐述夔,将诗稿率出相示,请徐作序,徐述夔欣然命笔,写下了《竹楼诗钞序》,高度评价了王国栋的诗“雄深苍浑”“将来骚坛主持,自必首采竹楼为复古之程式”“以夸于今而耀于后”。同一年,汪之珩根据乾隆间梦华山房刻本重行印制了国栋父亲、“兴邑名宿”王仲儒的《西斋集》,并加上了自己的跋文。哪曾料想20多年后,这两桩文人间的平常事酿成了文祸。
晚年,王国栋回归兴化昭阳,除在进士第东园中以诗酒相娱外,又在李鳝浮沤馆附近赁居,约在今之兴化昭阳中学西侧升仙荡畔与李鱓“互相酬唱,诗句成佚”(《梁志》)。他在自己的门楣上题联“书宗王内史,画近李将军”。拥绿园就在附近,那是同学郑板桥“掷去乌纱不为官”后的晚年居所,两位老同学相聚,王国栋依然放言高论,臧否人物。板桥摇头微笑,亲撰一联赠王国栋“务必小心,不要大意”,上款“竹楼学兄教正”,下署“板桥郑燮”。王国栋会意,掀髯挥笔:“虎心原自善,鲈鲙岂能忘”。
《兴化县志·梁志》中记载王国栋“长而美丰仪,长身鹤立,髯垂及腹”“尤善书”。他的书法秉承家教,师法熹儒,得益种园,行草相间,洒脱隽永。在他客居扬州、通州、润州等地时,书名大振,“索字者屡满户外”。
这一位工诗善书的伟丈夫在他80多岁时辞别了人间。不久,兴邑四牌楼上升起了专为王国栋等人立的“诗画名家”匾额,而题写“诗画名家”四字牌匾的正是王国栋的同学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