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兴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日期:2021-12-09 20:46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品质兴化的部署要求,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江苏省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和《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兴化市质量发展工作实际,编制《兴化“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本规划主要阐述兴化市未来五年质量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是兴化市质量发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全市以品质兴化建设为追求,树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质量观,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品质、社会文化品质、生态环境品质、公共服务品质和居民生活品质。立足于服务高质量发展、系统思维、市民满意,致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城市发展质态明显提升,质量综合状况稳中向好,质量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质量安全形势平稳向好。  

(一)发展基础

1. 质量强市建设持续深化。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质量发展委员会,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质量工作新格局,形成了多方互动的良好局面,以质量强市工作作为提升区域质量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开展质量强市、“品质兴化”建设,并纳入政府绩效目标考核。

2. 质量品牌建设成果丰硕。持续加大质量投入,统筹推进品牌价值提升工程、知名品牌培育工程,市政府先后两次修订市长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扩大评选范围,增加奖励名额。全市现有1家获江苏省省长质量奖,6家获泰州市市长质量奖(含提名奖),9家获“江苏精品”认证,15家获“泰州品质”认证,18家获兴化市市长质量奖(含提名奖)。

3. 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通过大力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卓越绩效标准培训,拥有了一批质量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全市178名企业质量负责人参加了首席质量官培训并获资格证书,累计培训卓越绩效人员400名。

4. 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目前全市企业已有5家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36家获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围绕经济发展重点、社会关注热点、群众利益焦点,坚持专项检查、打假治劣和区域整治相结合,开展了燃气器具、消防产品、电线电缆等专项检查。

总的来说,“十三五”期间,全市质量工作基础更加夯实,质量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质量治理成效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质量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对于质量技术基础的投入明显少于研发投入和生产投入,中小微企业尤甚;少数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理念缺失,对质量工作的认识程度、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在过程管理、出厂检验等方面把关不严,质量难以保证;服务业质量意识淡薄,服务质量短板成为制约服务业经济效益提升的瓶颈;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增多、责任链条加长,质量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面临形势

1. 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需要全面加强质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高度重视解决“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各领域质量供给水平。

2.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大力提升质量供给水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立足国内大循环战略基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提升质量供给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深化质量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保障。

3. 推进市域现代化发展之路需要持续深化质量变革。“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提速期、城市能级提升的窗口期、市域治理迭代升级的关键期,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要塑造新时期兴化竞争优势,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标准提档、品牌增效引领价值链重塑,加快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机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持续深化质量强市战略,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守牢质量安全底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致力实现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人民至上。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品质城市建设,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2. 坚持质量第一。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持续推进品质兴化建设,推动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3. 坚持标准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突出高标准引领高质量,注重发挥标准在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以标准引领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

4. 坚持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抓住关键环节,凝聚各方力量,完善质量治理体系,以质量变革提升城市质量治理水平,推动品质兴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市场主体责任落实为核心,增进人民福祉为着力点,质量创新为驱动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行业组织规范自律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依法监管、科学监管、有效监管的质量治理体系。

1. 质量发展成效更加明显。产品等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消费品质量合格率、公共服务满意度均达到泰州地区领先水平,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的兴化品牌,拥有市级以上品牌数30个,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不断增强。

2. 质量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企业主体责任不断落实。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升级,积极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持续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引导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超过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优秀企业积极申报各级政府质量奖,争创省级以上质量奖(含提名奖)1-2个和泰州市市长质量奖(含提名奖)3-5个。

3. 质量基础设施更加扎实。各类计量、标准、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功能进一步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各要素深化融合发展,不断适应新兴产业和新发展趋势的需求。围绕我市不锈钢新材料产业,推动国家不锈钢检测中心能力水平建设达泰州地区领先水平。主导、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达到40项,力争新设立国际、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1个。

4. 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准入更加便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质量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质量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企业首席质量官达200名,力争企业质量人员占职工总数比达9%以上。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好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推动建立追溯体系、监控体系。广泛开展质量宣传,全社会质量意识不断增强。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质量提升、质量监管、质量基础、质量文化、质量治理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深化升华品质兴化建设,推动全市质量发展工作走在前列、争做示范。 

(一)聚焦质量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 深化先进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聚焦不锈钢、健康食品、装备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引导企业积极主导、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引导产业和服务质量提升。支持骨干企业将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标准化、供应链和合作研发管理体系,加强质量、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方面的指导。深化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建立产业集群质量提升服务体系,突出质量、标准、技术、信誉、效率和效益等要素,培育一批质量竞争型产业集群。

2. 推动专利标准融合创新。深化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总体要求,完善产业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和标准研制协同推进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试点申报、标良创建等标准化活动,用标准提升集群竞争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及优势传统产业标准水平,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动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持续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强化质量基础支撑,积极发展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加快面向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研发及生产、检测、计量、科技成果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 开展高端品牌建设评价。建立健全品牌培育机制,依托各产业园区,加快产业协作和产业融合,加强品牌培育、发展、推广,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各级质量奖、江苏精品、泰州品质等,提升品牌附加值。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和层次,健全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加大服务品牌培育力度,形成一批在全市、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兴化服务标准、品牌企业。围绕兴化文化、旅游、商贸、健康、养老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企、名品和名家。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建立品牌价值评价标准,开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质量分级评价工作,推出一批自主创新、市场认可、品质高端、服务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品牌。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编制企业质量“品牌地图”,共享质量调查统计数据、调查成果等信息,为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提供全面技术支持。

4. 推进中小微企业质量帮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的帮扶力度,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培训,探索制定符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指南,提高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组织质量专家开展质量问题“问诊治病”,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标准、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综合服务。

(二)加强质量监管,筑牢质量安全底线

5. 强化消费品质量监管。完善产品质量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第三方机构参与的质量安全评估机制,对消防产品等重点工业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加强依法治理,实现行政执法与专项整治的有效衔接。优化产品质量风险监测机制,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监督抽查工作,针对消费者关注度高、投诉举报集中的产品,靶向开展监督抽查,及时发布监督抽查结果、行政处罚等质量监管信息,强化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6. 强化特种设备监管。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推动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审批系统升级改造,推进重点单位建立落实特种设备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开展安全管理评价,完善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的履职能力和监管水平。

7. 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构建和完善食品生产全链条监管体系,实现安全追溯、协同监管、应急管理一体化。推进食品安全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及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提高食品安全事件预警、应急保障水平。扩大信用追溯平台应用范围,鼓励食品经营企业严格落实全流程质量管理制度。实施地产农产品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加大对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和产地保护认证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绿色生产。统筹运用监督检查、质量抽检和风险监测等技术手段,开展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大数据监管和信用等级评估等,落实监管执法信息公示制度,完善药品执法监管体系。

(三)夯实质量基础,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8. 完善产业链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围绕不锈钢、健康食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公益化方向,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和能力对比,建立完善检验检测数据库。建立完善计量科技联合攻关机制,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提升计量测试技术先进性。

9. 提升重点产业质量基础公共服务。培育壮大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快速封测、部件及终端产品模拟、测试验证等服务,完善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和计量测试服务体系,深化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以及有研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建设包含质量测评、质量追溯、安全可靠性认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对符合条件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给予扶持。

10. 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区域合作。整合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综合资源,设立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平台,提供计量-标准-合格评定-认可全链条化在线技术解决方案,持续在泰州市、江苏省、长三角范围内促进不同数据的开放共享,最大化发挥数据的知识发现价值。

(四)倡导质量文化,驱动创新有序开展

11.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加强正向激励,优化市长质量奖评审制度,发挥各级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质量标杆示范作用,对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的企业、企业家及对产品质量提升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相关人员,予以通报表扬。推广政府质量奖获奖单位、骨干企业等质量标杆企业的质量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质量共识。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文化,鼓励和引导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深入开展标准比对、质量攻关、质量创新等活动,充分发挥首席质量官在企业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文化等方面首要管理监督作用,为全面履行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供保障。

12. 培育弘扬工匠精神。坚持政府引导,构建多层次的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推动质量教育建设,培养有专业、懂技术、熟悉质量管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积极开展各类生产技能竞赛,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质量的社会价值观。

13. 推动形成社会氛围。加大对标杆企业在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弘扬先进质量文化、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方面的宣传推广,引导全市企业强化“质量第一”意识,树立“质量即生命”的理念。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咨询服务,及时反映企业和消费者质量需求,深化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常识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消费者自愿、自觉、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质量权益,努力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

(五)深化质量治理,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14. 创新质量监管机制。支持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高质量监督抽查覆盖率,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监督抽查、投诉举报、执法打假、舆情信息等数据加强采集研判,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风险。严厉查处质量违法行为,建立重大质量问题约谈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15. 推动社会质量共治。推行市场主体质量安全首问负责制,支持承担首问负责的市场主体依法向负有责任的其他市场主体追偿,利用市场规律构建生产、销售、服务、消费等全环节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支持社会组织对严重质量侵权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完善消费投诉处置机制,推进质量侵权违法行为举报和奖励金发放便捷化服务,保障消费者依法维权。建立完善质量信息公开机制,加大质量监测、违法案例和消费投诉等信息公开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作用。

16. 优化质量治理环境。对标一流标准和先进水平,不断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着力增强市场主体的感受度,致力形成优质服务的加速度,推动构建透明化、普惠化、契约化、平台化政策体系,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营造“如鱼得水”般的生长环境、建立“如约而至”般的确定预期、提供“如沐春风”般的舒心服务。

四、保障措施

17. 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品质兴化建设领导小组、兴化市质量发展委员会的牵头协调职能,健全工作推进、交流、宣传机制,强化部门、政企、政社联动,各方全力配合、协调行动,切实提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将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质量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切实增加全市质量发展合力和内生动力。

18. 优化政策支持。制定并完善推动质量安全、质量提升的政策措施,发挥兴化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作用,重点用于支持提高制造技术及工艺水平、提升产品质量、研究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设应用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等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行为。拓宽质量政策支持范围,鼓励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投入,推动落实将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基础设施支出纳入研发经费支出范围,依法享受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创新券等扶持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技术服务力度,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19. 深化督察激励。健全全市质量工作考核机制,严格考评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督促引导各部门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完善质量激励制度,探索形成优质优价政府采购机制。建立动态监测工作机制,质量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将本规划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检查指标,加大规划执行力度,使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