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兴化
水乡明珠耀东方 碧水东罗展新卷
  • 信息来源:兴化日报
  • 发布日期:2025-11-06 08:43
  • 浏览次数:

乌篷船拨开晨雾的纱,穿蓝印花布的船娘哼着水乡小调,载着新鲜的龙香芋、大米穿梭在河道间,木桨轻叩绸缎般的水面,船娘的歌声与游客的笑语交织在水波上。兴化东罗村的晨光里,正流淌着属于水乡的热闹与诗意。上月,东罗村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让里下河腹地的水乡之美,绽放在世界舞台中央。

东罗村的历史,是一部“与水争田”的奋斗史诗。据考证,村庄形成于洪武二年,源于“洪武赶散”这一全国性移民浪潮,先民们从苏州阊门辗转迁徙,最终在这片河网密布的垛田之上扎根落户。他们疏浚河道、垒土成垛,在“锅底洼”般的低洼地势中,开辟出独具特色的农耕聚落,逐渐形成了如今垛田交错、河渠纵横的村落格局。

“大家看这张老照片,那时的东罗还是一片沼泽荒滩,先民们靠戽水灌田才有了第一茬收成。”在东罗秋实展览馆,兴化市文旅公司讲解员蒋倩倩指着展陈的木犁和罱泥工具,“你看这农具上的包浆,都是先人‘与水争田’的智慧结晶。”如今6.4平方公里的村庄版图上,3534亩耕地与2710亩水面交错纵横,延续着“依垛而居、傍湖而兴”的传统格局,也孕育出大米、龙香芋、香葱等享誉一方的特色农产品。

漫步村中,最动人的莫过于传统与现代的诗意交融。村民口中的“碧水东罗”名不虚传,一条碧绿溪流蜿蜒向东,粉瓦白墙的民居沿水岸铺开,乌篷船在码头随波轻晃,远处垛田与天光云影相映,让人恍然如入画中。东罗村的振兴,离不开“旅游+农业+文创”的多元产业支撑。“2017年,兴化市政府、南京万科置业有限公司以及东罗村三方合作,将‘碧水东罗’作为‘试验田’,对村庄的整体风貌进行设计和改进。我们采用‘针灸式’改造,不搞大拆大建,只做点状更新。”千垛镇东罗村党总支书记罗国康介绍。如今,闲置校舍变身“耘朵”民宿,老庙改建为村民大礼堂,破旧老庄台升级成“几木”咖啡馆,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注入了现代生活气息。

在旅游带动下,特色农业焕发新活力。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培育“五彩水稻”种植基地,开发农业研学项目,让游客既能体验采摘乐趣,又能了解农耕文化。同时,村里打造“八十八倉”大米、“珍膏兴”红膏蟹等特色品牌,2024年农产品销售额达2300万元。村集体以闲置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村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参与发展,从旁观者变成了受益者。“以前靠种地一年收入不到3万元,现在开民宿加土地分红,年收入能有20多万元。”村民罗中坤笑着说,他的14间民宿在今年菜花季全部订满,仅中秋国庆假期就赚了3万元。

东罗村的旅游是“一步一景、一景一韵”的沉浸式体验。春日里,千垛菜花与平旺湖碧波相映成趣,泛舟河上可见蜂蝶逐花、渔舟唱晚。盛夏时节,阳光玫瑰葡萄挂满枝头,耘朵民宿旁芭蕉滴翠、荷花映红满湖清香。秋风拂过里下河腹地,蟹肥菊艳正当时,视觉与味蕾的双重惊喜。“我是自媒体工作者,东罗这边自然环境是很不错的,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来这边住几天,白天‘打鸟’晚上就和村民聊聊天,很舒服。”自由摄像师陈先生告诉记者,冬日的东罗芦花,候鸟都是他创作的源泉。

东罗村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核心位置。村庄加强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定期进行河湖水环境质量监测,并设立了鸟类观测站。此外,村内设置了大量节能设施,多措并举,守护着这片水上净土的生态之美。

从昔日的“锅底洼”到如今的“世界最佳”,东罗村用六百年文脉打底,以创新模式赋能,在里下河的碧水蓝天间,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这里的每一缕炊烟、每一朵水花、每一粒稻谷,都在诉说着古村的新生,等待着更多人前来探寻这份水乡诗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