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兴化
文学之乡再放异彩 陈明干《农具家族》斩获冰心散文奖
  • 信息来源:兴化日报
  • 发布日期:2025-11-13 08:41
  • 浏览次数:

近日,第十一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典礼在贵州遵义仁怀市隆重举行。我市作家陈明干凭借潜心十年创作的散文集《农具家族》摘得散文集奖,为“文学之乡”兴化再添殊荣,也让里下河农耕文化在文学殿堂绽放出新的光彩。

《农具家族》由南京出版社出版,收录了115篇散文,系统记述了130种传统农具,涵盖耕田、播种、施肥、除草、收割、运输、加工等九大类别,完整呈现了20世纪50至80年代里下河地区的农具谱系。作为一部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作品,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木犁”“秧凳”“泥辫子”等农具的前世今生,更通过一系列可读性较强的鲜活故事,赋予冰冷的农具以温度与灵性,让这些农具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生命。

据了解,作为中国散文创作领域的重要奖项,冰心散文奖自2000年由中国散文学会根据冰心先生遗愿创立以来,一直备受瞩目,先后有铁凝、贾平凹、蒋子龙、迟子建等众多知名作家获此殊荣。“能获得冰心散文奖,我感到非常荣幸。”陈明干坦言,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农具是成长中最熟悉的伙伴,眼见它们逐渐被现代化机械替代、被人们遗忘,便萌生了记录其故事的念头,希望让这份承载农人心血与智慧的文化记忆得以传承。

为完成这部作品,陈明干耗费十年心血,不仅购置20多本工具书,潜心研读《王祯农书》《天工开物》等古籍文献,更是走遍乡村田野,走访百十位老农,收集第一手素材。书房里数百支用空的水笔、成堆的工具书和作战图般的创作导图,见证了他创作过程的艰辛。“平均一周到十天,我就要到农户家里面采访一次,每次花费半天到一天时间,最多能获取三四种农具的素材,在十年当中共整理出农器具140多种,又从中遴选了130多种,确保书中写的农器具都与我们里下河地区农业生产有直接关联。”

“里下河农民拔秧时坐的‘秧凳’,很多资料中查不到对应名称,后来在《王祯农书》里才发现,它在其他地方被称为‘秧马’‘秧船’。”陈明干介绍,创作过程中最让他耗费心力的是农具名称的考证,“还有用于清理谷物杂质的‘风箱’,在外地则被称作‘扬谷器’,这类跨地域、跨年代的名称差异,需要反复核对考证才能准确呈现。”

一把木犁耕耘岁月、一部散文留住乡愁,作为陈明干多年积累的心血之作,《农具家族》以散文为载体,将谚语、俚语、乡音等融入其中,既抢救性挖掘了濒临失传的农耕记忆,又展现了本土文学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作品精益求精,从前期整理收集素材资料,到中期配备图片插画,再到后期的文字校对,我还得到了不少志同道合朋友的帮助。”陈明干说,“包括我们西沈村的王金寿、向家村的向玉黄,还有老一辈摄影家朱春雷老师向我提供了几十幅大集体时期的农耕老照片,澳门理工大学的盛钰同学为每一种农具都绘制了手工素描,这些都能让读者获得更直观的阅读体验。”

多年来,陈明干扎根乡土潜心创作,已发表散文200多篇,出版《乡村记忆》《里下河农事》等多部作品,其中《里下河农事》曾荣获郑板桥文学艺术奖、泰州市政府文艺奖等多个奖项。此次《农具家族》斩获冰心散文奖,不仅彰显了他个人扎实的创作功底,更体现了兴化本土文学深厚的底蕴。

“我陪他去领的奖,场面非常震撼,陈明干自己也没想到他一个农村草根能获得这么高的奖项。”陈明干的妻子祭带英表示,“获奖以后,他又有了新的写作思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希望他早日再出好的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