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兴化
心系乡邦 名高沪江——喻蘅先生百年祭
  • 信息来源:兴化市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2023-04-07 08:21
  • 浏览次数:

十年前,偶阅《新民晚报》,惊悉乡贤复旦大学喻蘅教授因罹风疾,缠绵病榻经年,不意文旆竟于三月六日遽归道山,痛惜何似。多年来,蘅翁惠我良多,除每隔数月赐大札外,尤其是新世纪初,为纪念其尊人喻兆琦教授百岁诞辰,在病后左肢失衡之际,“自擘玉版,笺画乌丝阑”(《桑榆集·编后记》),坚持以行楷过录346首华章,由华宝斋古籍书社制版,以线装本刊行,在赫然印有苏步青校长题签——《喻蘅诗词桑榆集》,扉页上,亲笔写有“麟德乡兄雅正,喻蘅赠,公元二千年元月”。此集予珍逾拱璧,什袭以藏,盛暑祁寒均舍不得取出翻阅,以免损毁书卷。得知蘅翁仙逝后,我将此集并连同他寄赠的《延目词稿》《诗书画缘》《鱼韵唱和三百首》和《上海诗词·喻蘅诗词选专辑》一并检出,于雨打芭蕉之夕,月窥南窗之夜,反复吟诵;又将其数十封以十竹斋制笺之八行书写成的遗札一一拜读,顿觉蘅翁为吾邑继板桥之后诗、书、画、印兼工的不可多得的俊彦,称之为旷代逸才,恐非过誉。

喻蘅先生字若水,1922年出生于江苏兴化白驹,今属大丰。翁幼承庭训,家学渊源。1938年至1939年秋蘅翁就读兴化县中学,兴化虽为蕞尔小邑,却是藏龙卧虎之地,许多师长皆兴邑饱学鸿儒,如吴承祺、蔡柏邨、吴柏如、江定中、石凌霄、王益恭诸先生,皆乃父文正一高同窗,常以其父在文正读书时品学兼优之懿范,训勉蘅翁,因而毕业典礼表扬优秀学生时亦名列其中。县中在文正书院旧址,其时烽烟漫天,而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蘅翁置身其中,虽处境维艰,然才华横溢,这可从一首毕业《赠友人》诗中得到印证:“老梅亭下听吟鸠,景范堂前岁月流。如绮芳华酬丧乱,无情风雨逼神州。青年报国宁无路,介士同心自可酬。记否花窗寒雨夜,泪残红烛剪春愁。”高考时幸得词学大师龙榆生先生赏识,录取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得龙师与吕贞白大师的亲炙,诗词书画渐臻妙境。后在上庠学府供职多年,从博学君子游。与著名吟客田遨、周退密、胡邦彦、陈兼与、包吉庵诸丈互相酬唱,与建筑园林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友善,遇有陈梓翁参与设计的新建亭榭楼台必推荐蘅翁题匾额、写对联、作诗词,如浙江富阳建“依绿园”,引山泉入园中“借山楼”前小池,建桥、亭于池上,亭名“来音”,蘅翁撰联一挥而就:“一涧谷音飞冷翠,满楼山色借遥青。”不知倾倒多少游客。天下园林胜迹若绍兴、苏杭、郑州、曲阜、重庆、羊城、庐山等三十余处不乏镌刻其题咏碑联。笔者多年前游拙政园,依稀记得一圆门上方有蘅翁题两字石额,笔墨潇洒,韵致天成。兴邑与之交往的名流如魏伯埙、王永峙、宗继华先生均藏有蘅翁翰墨。其书继承魏晋传统,从唐宋名迹入手,研习多年不辍。方家称得力于赵(孟)、董(其昌),而上溯二王(羲之、献之),笔势跌宕纵横,颇具右军遗韵,极富书卷气。其画擅长山水、兰竹,探索黄宾虹,沉郁深厚而又自成一格,兰竹画笔墨清润,墨竹师法乡先贤板桥,当代画竹大师申石伽生前对喻的兰竹画有较高评价。蘅翁对诗、书、画三美俱并,相互渗透,揣摩多年,终将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还发表过30多篇探索书画理论及古典文学研究的文章。如参与兰亭争辩论文8篇,其中2篇被《新华文摘》转载;扬州八家研究论文10余篇获《广陵区志》认可,列为20余位当代研究八家之著名学者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蘅翁对兴化有深厚的感情,以原籍兴化为自豪。1986年在大丰一起参加《水浒》及施耐庵研讨会,蘅翁热情邀大丰政协副主席刘兆清和我称仨兴化人合影。对兴化情有独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喻氏两代先后深受昭阳文化之蒙养熏陶,耳濡目染,毕世难忘;乃翁兴化志乘有载;蘅翁为兴化县中学知名校友;其夫人赵荣远系出名门,大家闺秀,兴化赵氏,为世代书香之望族,人才辈出;兴化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有众多故老尊长等等。蘅翁虽流寓沪上多年,然心系乡邦,兹略举数例以言之:

一、父子两代关心《水浒》作者施耐庵的研究。早在民国十八年夏,兆琦公受陈湛恩转达胡适委托,亲访施家桥拜谒施耐庵墓。惟见荒冢一座,言墓中人为施氏祖先、《水浒》作者施耐庵,蘅翁诗云:“当年先父访施桥,六十年前事已遥。归叹荒坟唯宿草,口碑犹说葬文豪。”民国三十六年五月,蘅翁在《申报》发表《施耐庵事迹之新商榷》,可谓得风气之先,为国内较早研究《水浒》作者施耐庵籍贯的学术论文。在兆琦公访施墓后五十四年,即1983年春,蘅翁陪同济大学民居专家路秉杰教授,应邀往白驹勘测施氏宗祠废基,并同往兴化施家桥瞻仰施墓。蘅翁诗云:“放艇寻幽到水村,巍然坊阙傍高墩。文坛聚讼谁平议?陈蔡旌题树墓门。”改革开放后,施耐庵《秋江送别》遗曲失而复得,吕贞白大师见之击节吟诵,叹为绝唱,谓虽元四大家马致远、张可久、贯云石、徐再思辈,亦当避舍。蘅翁作七绝二首,述其对遗曲的理解与体会。其一,“张王义旅据吴中,麾下虚传礼士风。谏策纷纷终不纳,齐云一炬霸图空”。张士诚占领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后,收容并优厚供养知识分子,但正确重用不足。至正二十三年九月鲁渊谏阻称王不听,辞官走,施耐庵此曲即作于此时。后士诚被俘,其妻刘氏率眷属和其女隆安公主积薪齐云楼,自焚而死。其二,“秋尽江南惜别时,同声肝胆沥千卮。渭城三叠何堪唱,折尽金阊细柳枝。”施耐庵与鲁渊、刘亮声应气求,以“金阊”借指苏州,在此倾诉离情别绪,激愤怨懑,自在其中。1987年冬,撰《吴兴绵世泽 楚水封明禋——论白驹施氏(耐庵)宗祠门联的史料价值》,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是年第6期,上联可证施耐庵与张士诚合作而去苏州,转往当时兴化人张天骐、李伯升二人镇守之吴兴供职;下联述耐庵晚年隐居淮安著《水浒》,卒于此地,由其孙述元迁柩归葬兴化施家桥。所述不特与王道生撰耐庵墓志合,亦可与兴化发现之耐庵与张吴时袍泽顾逖唱和之“寻得山阳好住家”相印证。蘅翁诗云:“门联累代彰祠堂,楚水明禋世泽长。此是耐庵真史料,勾沉索隐费平章”。1990年春撰《施耐庵四世孙廷佐墓志铭校读札记》,梳理墓志所述,条分缕析,挖掘重要历史信息,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是年第1期,蘅翁诗云:“廷佐志铭惊当代,流苏昭彰墓中英。享堂华构飞甍耸,文物纷陈在栋楹。”乾隆时文字狱盛行,家谱仅在“彦端公”右侧注“字耐庵”三小字,遂被指为作伪之据。蘅翁赋诗嘲之释之:“可笑平添三字狱,何能定谳一言堂。施封删谱藏先德,弘历诛求岂不妨”。有理有据,无可置辩。应该说对施耐庵研究,蘅翁不遗余力,一以贯之。

二、不特参与、关注《水浒》作者施耐庵,而且为弘扬兴化历史文化底蕴,频频惠示,嘱我致力于李春芳著《西游记》、陆西星著《封神演义》、李清著《梼杌闲评》的研究,既指出研究的方向,又提供若干的资料,2001年新春手示云:“昨《文汇报·学林》版载一通讯,谓北图沈承庆多年研究《西游记》,提出非吴承恩著,应系李春芳手笔。”“吴承恩曾为李春芳门客,住李府多年,吴承恩著作中无只字涉及《西游记》者。吾兄博洽多识,不妨进一步加以申论也。”我遵循蘅翁提示,潜心研琢《西》《封》《梼》著者究为何人?是否均出自乡先贤之手?二十年前,我应中国水浒学会之邀,参加在湖北丹江口召开的2002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我在会上以《明清小说与江苏兴化》为题作了发言。此文发表在《水浒争鸣》第七辑。后经十年磨一剑,终于写成万余字长篇论文,以《明清小说之滥觞——四部名著作者麇集兴化述评》,发表在《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江苏地方志》亦摘要刊载。发轫之功,面命耳提之劳,当归蘅翁。

三、始终关注昭阳名胜古迹拱极台的兴废。蘅翁在县中求学时,曾多次登台远眺,后台毁于兵燹,1991年偕荣远夫人回兴扫墓,曾同往拱极台遗址及海池寻梦,灵台遗基犹在,荒林斜日,悲风若诉。海池水面缩小,失去曩时烟波浩渺之致,二老徘徊池边,惋叹不已。1996年仲秋,兴化市人民政府拨款鸠工重建海光楼、拱极台、绿波亭,拟勒石,市政协、建设局诸公委托予起草《重修拱极台碑记》,再三敬谢不允,只好闭门谢客半月,勉成一稿,分别请蘅翁及大丰刘兆清兄指正,翁郑重其事,竟于拙稿上以绳头细字详书八条,有改笔,有批语,述其然更述其所以然,在在使我心悦诚服,五体投地。并撰一赞铭续拙文后,其铭曰:“风雨沧桑,世纪倏更,神州再造,改革繁兴。灵台经始,甘棠相仍,足慰前贤,而励后昆。泐此乐石,永志绪承。”《碑记》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发表时,我不敢掠人之美,未录赞铭,良可惜也。

四、从人格与艺术效法“扬州八家”中之李复堂与郑板桥,处处以二公为楷模。在人格上,向往板桥品高志洁,两袖清风,关心人民疾苦:“信说当年郑板桥,衙斋卧听竹萧萧。鲁东十载官声好,为拯灾黎去折腰。”(《题兰竹画》)。板桥为人,恪守诚信,一诺千金,蘅翁尤而效之。兴化著名古刹观音 阁旵溶大师德道高尚,与郑板桥友善,溶尝索板桥作堂幅,未及执笔而溶已示寂,板桥题诗于画悼之。其题曰:“为观音阁旵溶上人画竹,身后之赠。”诗云:“转眼人间变古今,同庚同志想知音。画成不负身前约,挂剑徐君墓上心。”蘅翁仿之,已故徐燕教授拟请蘅翁画竹,遗有《劝谷孙乞喻蘅同志画竹》五古一首云:“病翁无吉语,不足饰君屋,往求喻夫子,为画一丛竹,墨竹能滴翠,苜蓿甘如肉。更乞题好句,三绝聚尺幅。十壁生光辉,金粉嫌恶浊。”后蘅翁得知徐公生前如此推重,“爰追作并题,以贻陆谷孙教授,临颖怃然”。其题句云:“燕公遗命竟迟闻,惆怅柯亭忆赏音。烟节云幢公去矣。麝煤和泪写虚心。”情真意挚,极为感人。不宁唯是,蘅翁还效法李、郑,以画竹表明心迹:“从来画竹是乡风,拥绿浮沤溯旧踪。截取数竿烟霭里,乌巾荡畔雨濛濛。”以李、郑为榜样:“板桥五十方栽竹,复堂让路筼筜谷。终看大帜树扬州,千古高风自谡谡。”在艺术上,处处效法板桥,如以书法线条变化之美参入墨竹(兰)画中,笃信板桥画竹之经验,“画到生时是熟时,郑公妙悟不吾欺。”特别是步板桥后尘,画兰竹多即兴题咏,“板桥题画诗堪慰,翠竹芝兰画几盆。”

若有人诋毁李、郑,则横眉怒目,嫉恶如仇。上海《书与画》月刊2002年第11期发表署名文章,称“扬州八怪”“浅薄”,否定板桥的诗、书、画三绝。时蘅翁在病中,他即将奇文复印寄我。我以《名人不容无端诋毁》为题予以驳斥,发表在2003年4月19日《泰州日报·文化》版。蘅翁回乡,必访板桥故居。1961年秋访后赋诗云:“门巷依稀秋水外,平居淡泊夕阳边。先生去后修篁尽,尚有幽兰傍砌眠。四壁琳琅仰大师,一生三绝擅雄奇。张眉努目成何病,争识先生眼似箕”。

喻蘅先生诗书画皆工,然首先是诗人、学者,知其诗则可知其人如光风霁月,德艺双馨,其诗书画将传之永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白驹划隶大丰已达半世纪,然视兴化为故里却不改初衷,可钦可敬。斯人不重见,千载有余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