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兴化
蒋庄良渚人的神秘葬俗
  • 信息来源:兴化市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2023-03-24 08:21
  • 浏览次数:

蒋庄良渚墓地,是蒋庄良渚人聚落最为重要、最引人注目的遗存。墓地位于聚落东北部,整体呈南北走向,其东、南、西三个方位边界明确,北侧尚未完全揭露。在不足500平方米的区域,已经发现了284座墓葬,数量之多,在全国同类墓葬发掘中也是十分罕见。

蒋庄遗址的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叠压打破关系比较复杂,其中一组打破关系涉及墓葬达80余座。这样的墓葬密集程度与层位关系,显示出其作为一处公共墓地,有着持续而稳定的使用过程。高等级墓葬主要集中于墓地南部,且排列有序,随葬有玉璧、玉琮等高等级玉器,而“平民墓”主要位于墓地中北部,在南区高等级墓葬之间也有分布,随葬品很少或者没有随葬品。这种不同等级墓葬间随葬品的差异,体现了社会分层和阶级分化现象。

蒋庄遗址的墓葬,除烧骨二次葬外,大多数墓葬人骨保存较好,不仅可以鉴定出性别、年龄,还可见个体特殊的骨骼损伤和埋葬特征。绝大部分墓葬头向东,少量二次葬呈南北向,个别头向西。葬具使用较为普遍,可辨别的均为弧底独木棺,盖板则分平板与弧形两种。

墓地里的尸骸基本上都保存得非常完好,这是良渚文化核心区都没有的现象。在环太湖地区,良渚人的骨骸一般都腐朽得非常严重,甚至连痕迹都找不到。蒋庄良渚人的骨骸保存得如此之好跟这边的土壤以及它的埋葬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江淮东部的沿海地区,有许多地方的成陆时间都不长,不过只有七、八千年。在这之前,这一片区域还是一片汪洋,经过长江、淮河长时期的泥沙堆积,才逐渐成陆。因为海水带有碱性,蒋庄这块在海洋中新生的陆地,自然而然就是碱性的土壤,正是蒋庄这一带的碱性土壤,才使得蒋庄遗址中的尸骨保存得非常完好,这使得蒋庄遗址的人类骨骸具有了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考古学家们可以通过先进的DNA等技术,获得更加丰富翔实的信息,如身高、体质、人种属性等,进而还原这片大地上五千年前的真实场景。

一次葬与二次葬

蒋庄墓葬遗址中,一次葬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北部。所谓“一次葬”,顾名思义是指举行一次性的丧葬仪式后,将死者的遗骸一直保留在原处而不再移动。作为最为常见的葬制,一次葬与二次葬、多次葬相比,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骨骼排列方向与位置相对固定。相较于二次葬或多次葬而言,施行一次葬的骸骨由于未经过再取出、施行仪式或加工后再置入墓穴的处理过程,骨骼排列方向与相对关系通常符合于人体自然结构位置,甚至可见死者入葬时身体的摆放姿态。二是骨骸相对完整。与非一次葬相比,一次葬的遗骸较为完整。因为非一次葬在迁葬的过程中,可能忽略了遗体某些因腐烂而掉落的细小骨骼,或是基于某些因素,迁葬时只挑选某些重要的部分如头骨、骨盆等等,造成墓穴中遗留的骨骼不全。而一次葬的遗体在下葬后不会如非一次葬那样受到人为多次的刻意干扰,因此扣除自然力影响因素后,一次葬的骨骸完整程度较佳。

二次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俗,原始社会曾经普遍存在过的一种葬俗,其显著特征是对死者尸骸作二重处置:人死后,先采用埋土、风化、架树、水浸、置洞等方式处理肉身。待皮肉腐烂,再发冢开棺,拣取骨殖洗净晾干,放入特制的容器内,选地置放或深埋,即重新安葬。

二次葬又分为拾骨葬和烧骨葬。

拾骨葬是指在人死入土安葬几年后或更久以后,重新起出死者遗骸之残骨于地下,另再埋葬。这种做法是要待人体软组织完全腐烂和分解后,再打开棺材捡骨洗净,然后按人体结构,脚在下、头在上装入棺材内。这种二次葬,亦称为“洗骨葬”或“捡骨葬”。烧骨葬是指先将死者焚烧后就地埋葬,以后再拾骨另葬他处。

蒋庄遗址中随葬玉琮、玉璧的较高等级墓葬均为二次葬。其中,烧骨二次葬墓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东部区域,墓坑偏小,少量使用葬具,骨骼为白色碎块状,系异处焚烧后,再将焚烧后的遗骸入葬。多呈条形摆置,个别随葬玉璧,大多随葬石器与小型陶器。这说明二次葬的墓主人身份较高,显然是聚落中的首领、军事领袖、女巫或者其他重量级人物。

随葬品

蒋庄遗址墓葬共出土玉、石、陶、骨器等随葬品700余件。随葬玉器种类有玉琮、玉璧、玉锥、玉镯、玉环、玉管、玉珠、玉坠饰等;石器有石钺、石璧、石锛、石凿、石刀、石纺轮等;陶器有陶鼎、双鼻壶、陶罐、陶豆、陶钵、圈足盘、陶鬶、大口尊、贯耳壶、器盖、陶纺轮等。出土的陶鼎鼎足各异,有的截面呈“十”字形,有的呈外“T”形,有近根部穿圆孔等。骨器主要有骨锥及鱼钩等。玉、石器多出于头部及腹部以上位置,部分压于身下。陶器多见于脚端,部分置于棺外。陶鼎、双鼻壶、陶罐或陶豆为常见器物组合。漆器随葬较为常见,因系木胎,出土时仅存朱红色痕迹,成分为朱砂,依形状判断应以木胎漆觚为主,墓葬等级高低与是否随葬漆器并无直接关联。石钺、石锛、石凿与陶纺轮一般不会同时陪葬,也就是说石器多随葬男性,纺轮多随葬女性,说明当时的蒋庄已有了男女分工,重体力活由男性担任,而女性更多的是从事纺织。男耕女织,体现出性别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对应关系。

残 骸

从2012年3月到2015年年底,考古人员一共在蒋庄遗址中清理出284具尸骸。考古专家在对这些尸骸进行清理的时候,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古人的骨骸,多有无首、独臂、无掌或身首分离的情况,也就是说人体部位普遍有缺失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专家初步推测,一种可能是狩猎过程中与猛兽搏斗时受伤造成的,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缺手缺脚的尸骸发现得越来越多,而且多出现在二次葬的墓葬中。

在墓葬现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具具火化的尸骸,这些被火化的成年人是被带回蒋庄重新安葬的,这很可能跟战争有关系。战死者如果死在炎热的夏天,尸体会快速腐烂,很可能导致瘟疫的发生,那么就急需要把他的尸体处理一下,而火化是唯一能想到的方法,火化掉以后把这些骨灰带回蒋庄,并重新进行安葬,在第39号墓葬的尸骸上发现和证明了这一点。

39号墓主大腿骨的背面发现了六七道被砍的伤痕,一般说来,大腿背面的肌肉组织是非常厚实的,只有在激烈的战场上才有可能导致大腿骨背面这种严重的创伤。蒋庄遗址缺手缺脚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大规模的战争。

另外,在二次葬的墓葬中还有一点很奇怪,就是骨骸的关节处有前后反转的现象。专家们通过仔细研究发现,这种关节反转现象并不是生前造成的,而是在举行二次葬礼时人为扭断的。

这可能跟蒋庄人的信仰有关,他们相信非正常死亡的人不会安于在阴间生活,他们的亡灵会回到生前生活的地方来行凶作恶,扭断他们腿部的关节,他们就没办法回来了。

158号墓与36号墓

蒋庄遗址158号墓为拾骨二次葬,特别引人注目。

独木棺长2.38米,宽0.9-0.96米,可谓豪华至极。墓主人是一位成年男子,在棺木的右下角墓主的腿边,躺着一具女性骸骨,但缺失头颅。更令人震惊的是:棺外竟然还有6个殉葬的头骨,头端有2个,脚边有4个,其中6号头骨被切成了两个部分。从头骨受伤的状况来看,这绝不是意外造成的,而是暴力伤害。基本可以肯定,应该是被杀死的敌人。这在新石器时代并不奇怪,而是源于当时的猎首习俗。

猎首,又称猎头,中国古籍作馘首,是指将人杀死后砍下并收集头颅的一种习俗,许多古代文明都流行过这种猎首的做法。

一种人类学理论认为,猎首行为源于宗教观念中“灵魂栖于头颅中”的看法,而猎首则是为了带回并最终征服敌人的灵魂。在人类学著作中,猎首行为出现的直接原因包括羞辱对手,统计战功,完成某些仪式,展现阳刚、勇猛、嗜血和威信等等。

那个无头尸骨又是怎么回事呢?应该不是战场上的俘虏,而很有可能是墓主生前十分宠爱的女性,这应该是出于远古时期的人殉制度。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殉葬的习俗,用今天的眼光看,可以说是很残忍很野蛮的行为。但这位殉葬的女性为什么身首分离?而且没有把头颅一起殉葬呢?一种可能是,她遭到了敌人的袭击,出于“猎头”习俗,敌人把她的头颅带走了,而她作为墓主最宠爱的女性,也就只能以尸身陪葬了。这只是一种推测,真相也许很难破解了。

从大型木棺和陪葬的人头、殉葬的女性这些高规格的葬礼来看,158号墓主应该身份高贵,地位特殊,起码也应该是蒋庄人的首领之一,但令人疑惑的是没有发现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玉琮、玉璧、石钺等重要的随葬品,只随葬了两件小小的陶器。

比较起来,随葬品较多的是140号墓穴,墓主是位男性,尸骨完整。墓主左手和脚下有四个石钺,右手边摆的是石锛,左下巴处还有一枚玉挂件,玉挂件长5厘米,筷子般粗细。众所周知,石钺是部族军队首领所使用的一种兵器,这说明140号墓主生前可能握有军权。

而缺少这些象征着军权陪葬品的158号墓主,他可能不是蒋庄人的首领,而应该是一个身强力壮、武艺高超的战斗英雄。他杀死了很多敌人,为蒋庄良渚聚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他的头顶上发现了一处伤痕,有愈合的痕迹,表明他是一位多次参加激烈战斗的勇士。如此高规格的葬礼,也表明蒋庄人非常崇尚武力,部落里尚武风气浓厚。

蒋庄遗址中第36号墓同样引人注目。

36号墓为单人拾骨二次葬,墓坑开口长2.21米、宽0.98—1.19米。墓主为年龄40-45岁的成年女性,骨骼大致按各部位位置摆放,股骨、胫骨、腓骨前后翻转放置。随葬玉器、陶器各3件。位于胸部的地方发现一块玉璧,直径达24厘米,玉璧上排山形的刻纹,刻纹上嵌套着一个圆形的图案,上面还刻有“凸”字形祭坛符号。

那么这个中年女性究竟是什么人呢?那个“凸”字形祭坛符号其实并不完整,推测“凸”字上面应该还有晷影,晷影上面应该还有一只鸟的图形。

“晷”本意是指日影,也是古人用来观测日影以及推定时刻的仪器,鸟是良渚文化中一种部族图腾,象征着太阳和光明。从这个缺少晷影和鸟形图案的“凸”字形祭坛符号来揣测,这个中年女性应该是一个掌管天象的高级女巫。

毁 器

考古人员在清理蒋庄遗址墓葬时,还有一个特殊的发现,就是在墓葬区出土的所有陪葬的陶器,没有一件是完整的,很多都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有的破碎成几块或十几块,有的是将器物上的附件,如足、耳、环等打断,显然这些行为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是故意损毁的。

蒋庄遗址出土的陶器,传承了良渚文化核心区的制陶工艺,以黑陶和灰陶为主,做工精细结实,而且考古人员发现,蒋庄人在制作陶器时,还将稻壳附着在陶器表面进行烧制,以增加陶器的粘合力,达到增加耐用强度的目的。如此精心制作的陶器,即便经历几千年墓葬岁月的洗礼,一般也不会轻易损坏。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陶器被毁损的现象,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毁器习俗,但蒋庄人的毁器习俗在其他的良渚文化墓地中却并不多见。

毁器,是将器物毁损后为死者随葬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早在距今约6800─6300年的半坡文化遗址墓葬中就有发现,一直延续至商周时期,直到辽金政权墓葬中还有发现。

远古的人类认为:生与死是不同的,生者与死者所用的器物也应该有所区别。所以蒋庄遗址墓葬中故意毁器的行为,终究不过是体现死者用具与生者用具的差别。毁器其实就是变生为死,是为死者提供能够安心享用生前器物的一种仪式或手段。

制作有形而无实用性的明器进行随葬,是后世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习俗,但在蒋庄遗址墓葬中并没发现这种现象,这表明制作明器的习俗是新石器时代毁器习俗发展而来的,因为不用毁掉死者生前用过的器物,而用制作粗糙的明器来代替,是节约资源和生活成本的做法,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