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兴化日报
- 发布日期:2023-05-26 16:24
- 浏览次数:
顾于观,一作顾嵎观,原名顾锡躬,字万峰、一字桐峰,号澥陆、药村,别号五岳丈人、青城山人,清代兴化人,诗人、书法家。
顾于观出身名门,曾祖“冠楚廉能”顾士奇,祖父“诗画名家”顾符稹。对于祖父,顾于观十分崇拜,曾作《东海五先生诗》以表景仰之情,将顾符稹与叔曾祖顾士吉及宗臣、吴嘉纪、李沂四人并列,称赞他“骨气摩青天”。
顾于观父亲顾问,字去疑,号扩庵,为顾符稹长子;廪膳生,文采焕发,与弟弟顾名、顾言并有才名。邑人王熹儒曾对顾符稹说:“诸子英姿飒爽,华国才也”,作《三凤歌》赞颂。顾问博雅多才、工制艺,与邑人魏周琬(号玉山,“右省名卿”魏应嘉曾孙、“兄弟联芳”魏曰祁之子、顾于观表叔)、孙兆奎(号鹤浦,“三凤和鸣”匾额旌表人物之一)、陆篆(号涤村)树立文坛旗帜,被有志于科举之道的青年学子奉为圭臬。可惜顾问中年早逝,未展其抱负,著作《扩庵诗文稿》亦未能传世。
顾于观母亲李宜柔是“状元宰相”李春芳五世孙,因此顾于观称李清、李沂为伯外祖(其外祖父姓名不详)。丈夫去世后,李宜柔独自抚养幼子顾于观、顾锡祜,以缝纫、纺织和帮人敲剥莲子赚取工钱供儿子读书。顾符稹夫妇病了,李宜柔昼夜服侍在身边,数个月衣不解带。邑中的知名之士与儿子交往,李宜柔都想方设法挤出钱来供儿子应酬,家中即使开不了火,也不告诉儿子,人们都说她有“陶母(陶侃母亲湛氏,中国‘四大贤母’之一)遗风”。
顾问去世后,弟弟顾言(字禹闻、一字无择,号默斋)对顾于观一家照顾有加,帮助嫂子李氏将两个侄子抚养成人。顾于观的胞弟顾锡祜(字万斯,宗人府贡士)体弱多病,患有痰疾,卧病家中多年,妻子陈氏对他也是照顾周到。顾锡祜死后,陈氏安贫守节,苦守了三十多年。顾于观年近六十去世时,顾言仍然健在,又将侄子的妻妾和儿子迎回家供养,即使致贫也毫无怨言。顾言一直活到八十多岁,作为高龄考生往南京应试时,尚攀登栖霞山最高峰赋诗纪胜,豪迈之气至老不衰。
顾于观年轻时中过秀才,族谱说他“性嗜古,不屑攻举子业”,这并非与他祖父一样不愿意出仕清朝,其实是屡试不中,以至于心灰意冷,但又颇有世家子弟的傲气,在兴化唯与李鱓、郑板桥、赵秉忠、任陈晋、陆元李、王国栋、李光国为友,眼中容不得其他鄙俗之人。顾于观曾与郑板桥、王国栋(号竹楼)一同拜“辽城汉节”陆颙后人陆震(字种园)为师,学习作词。对此,郑板桥在《七歌》中曾回忆说:
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
十载乡园共游憩,壮心磊落无不为。
在顾于观的师友中,同列为“诗画名家”的就有陆震、李鱓、王国栋、李光国4位,加之其祖父顾符稹、伯外祖李沂、堂弟顾锡爵等人,形成了清初较为知名的一个诗书画创作群体。特别是同学王国栋,还是三叔顾言的弟子。顾言晚年与许岳瞻、徐就庵、朱声远、陆元李、赵竹坡、赵秋山、王国栋八人结成“八老会”,各家轮流招饮,吟诗作对。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顾言与夫人袁氏相继离世,王国栋感念师恩,撰写了《默斋先生传》。
其实,顾于观成名要早于郑板桥,他的才能最先受到赏识,于是“辞家弄笔墨”,远赴山东任泰安府东平州州判常建极幕僚。常建极,字近辰,正蓝旗监生出身,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至五十九年(1720)任东平州州判,顾于观担任其幕僚当在此期间。常建极虽是满族人,却酷爱汉族文化,尤爱诗歌,辽阳刘廷玑《在园杂志》中曾说:“门人常近辰建极,天资聪敏,力学工诗。”如其《登泰山绝顶》警句云:“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一时传遍天下。郑板桥十分欣赏常建极才情,对顾于观受其赏识颇感高兴与羡慕,在顾于观临行前作《贺新郎·送顾万峰之山东常使君幕》赠之,词云:
掷帽悲歌起,叹当年父母生我,悬弧射矢。半世销沉儿女态,羁绊难逾乡里。健羡尔萧然揽辔,首路春风冰冻释,泊马头浩渺黄河水,望不尽,汹汹势。到看泰岱从天坠,矗空青千岩万嶂,云揉月洗。封禅碑铭今在否?鸟迹虫鱼怪异,为我吊秦皇汉帝。夜半更须陵日观,紫金球涌出沧溟底,尽海内,奇观矣。
独有难忘者,宁不见慈亲黑发,于今雪洒。检点装囊针线密,老泪潺湲而泻,知多少梦魂牵惹。不为深情酬国士,肯孤踪独骑天边跨?游子叹,关山夜。颇闻东道兼骚雅,最羡是峰峦十万,青排脚下。此去唱酬官阁里,酒在冰壶共把,须勖以仁风遍野。如此清时宜树立,况鲁邹旧俗非难化,休沉溺,篇章也!
顾于观与常建极交往详情史籍没有记录,我们已无从得知。不久,他又受到了山东德州籍进士孙勷(号莪山)的赏识。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孙勷与顾于观在友人家中一见如故,“与语竟夜,恨相知晚也”。顾于观也对孙勷的学识十分钦佩,自称其“弟子”。孙勷曾亲自为顾于观重修《顾氏族谱》作序,称赞这位高徒“负大才,有心当世之务,诗文并奇崛,自成家。”及至顾于观《澥陆诗钞》刻板印行,孙勷更是不遗余力地为其扬名,不吝笔墨地写下:“万峰诗雄浑高秀,有盛唐、中唐人风格,宋元来名家可与颉颃者,屈指且无多人。”
清雍正十三年(1735),朝廷欲举博学鸿词科,令各省督抚推荐人选,顾于观名列其中。这次考试内容为诗、赋、论、经、史、制、策等,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不论已仕未仕,凡是督抚推荐的,都可以到北京赴考。按照族谱说法,顾于观当时客游在外,未来得及参加考试,失去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事实上,这次考试至乾隆元年(1736)才在京举行,顾于观初游京师,以《岁序诗》十二章名动公卿也在这一年。究竟是失去了考试资格还是落榜,目前已难以考证,因为全国二百多人中只录取了十数人。据说顾于观此行还受到了简亲王赏识,宁可放下身份与他结交。而在这次考试中“举鸿博”后来官居编修的杭世骏,也是在应试期间结识了顾于观,评价他的诗文“绵邈滂沛,清峭凄厉”,这或许便是顾诗不中考官的原因所在吧。
清乾隆二年(1737),郑板桥中进士南归扬州,与顾于观再度相逢。此时境况与当年郑板桥作词为顾于观饯行时已大不相同,二人命运反转,当年羡慕顾于观“首路春风”的郑板桥,如今是“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而成名早于郑板桥的顾于观却穷居扬州,难解心中愁闷,于是他写下《赠板桥郑大进士》诗抒发感慨:
郑生积学晚有名,感念平生意悽恻。
深心地底迥星芒,苦节坚冰炼木德。
文成亦爱今人赏,宦达仍惭古贤责。
遇我扬州风雪天,酒阑相向意茫然。
邱陵同寻史阁部,祠庙还过董广川。
亦有争奇不可解,狂言欲发愁人骇。
下笔无令愧六经,立功要使能千载。
世上颠连多鲜民,谁其收之唯邑宰。
读尔文章天性真,他年可以亲吾民。
然而,顾于观并未放弃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几年后他又去过京师。清乾隆七年(1742),詹事张鹏翀将顾于观诗作送呈乾隆御览,冀求提掖而未果;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顾于观中途迎驾,撰成《天子巡幸东南赋》《圣德颂》恭呈。《熙朝新语》一书载:“乾隆十六年圣驾南巡,进治河方略之生员俞堉,赏缎一匹、貂皮二张、大荷包一对。进诗赋之吴楷、顾于观、姜抡元、王世球、于尧臣,各赏缎一匹、大荷包一对。”虽获御赐之物,依旧青云无路。两次求进不遇,顾于观自感文章憎命,从此不再以获得君王赏识为荣。他说:“吾生平最得意事,惟登泰山绝顶,见云气喷薄有声,俯视大海茫茫洋洋,此时四顾无俦,作天际真人想,觉尘世富贵无异腐鼠耳!”
晚年时,顾于观应曲阜衍圣公之聘,候补奎文阁典籍。奎文阁典籍为正七品官员,由衍圣公举荐,主要负责奎文阁所藏经籍文书的保护、整理与利用及刻板和御赐祭器的看管。顾于观并未上任便因病去世了。他成婚较晚,娶李氏,是其舅父之女;儿子顾先源夭亡,年仅6岁。继娶许氏,生一子顾坤元。著有《诗论》《书评》《澥陆诗钞》等,仅《澥陆诗钞》传世。
顾于观虽然一生未显达,但在诗文、书法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书法出入魏晋,人们得到他写的字,都视若为珍宝。正如无锡人朱克敏所说:“澥陆诗格超,书法更遒古”“巉削带妍媚,瘦鹤盘远浦”。后世将他与郑板桥、李鱓并称为“楚阳三高”。除同乡郑板桥、李鱓外,顾于观还与“扬州八怪”中的李方膺、边寿民等人过从甚密,他曾为李方膺《梅仙图》册题诗36首,通过诗句阐释了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使得诗与画相得益彰。“扬州八怪”资深研究者萧平先生认为,“扬州八怪”是后人对清雍正、乾隆时活动于扬州的、艺术性格相类的书画家群体并不严格的约定,应根据掌握的新资料(如实物、真迹与文字考证)去扩展研究的范围,加入相类必要的成员,兴化的顾于观、陆骖都应该名列其中。
顾于观堂弟顾锡爵是顾符稹次子顾名之子,字于朝,一字暘谷,号盃湖。幼年能文,且善饮酒,每次父亲让他作文,允诺写文章一篇可得酒一樽,顾锡爵能博得六七樽而退,其才思敏捷令人赞叹。顾名也是清官,死后家徒四壁,顾锡爵安贫乐学,潜心苦读,亲手抄录的书籍便有数尺之厚。他在家中设立私塾,以先贤为榜样教育邑中子弟,从其学习者有数十人,得意门生是他的侄孙辈任大椿(顾锡爵是任大椿姑祖父)、顾同根二人。顾锡爵性格隐忍,待人和气,从未与他人争强斗胜,别人也不忍辜负于他。他不仅工诗,著有《青棠轩诗钞》,还与祖父一样擅长山水画。淮阴许志进《顾松巢先生传》说他“幼好画,有祖风”,安徽太平知府高邮人沈业富称赞他的画作“深得大痴山人黄子久(即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笔意”。
顾锡爵继母任氏出身名门,是任硕辅孙女。任硕辅堂兄任明辅的长女嫁给了顾符馨,次子为任琬。任琬次子任镒。任镒长子任陈晋,长女任澹客即顾锡爵之妻。任澹客既是“经训贻芳”任陈晋胞妹、任大椿祖姑,又是“学冠东南”顾九苞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