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源保坝说起

信息来源:兴化日报 发布日期:2024-01-12 08:49 浏览次数:

兴化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春天,油菜花海满目春光,千垛芳畦一片金黄;秋天,红膏大闸蟹爬满河塘,万亩良田稻谷飘香。丰收的季节,总会有人谈起“魏公稻”,想起那位舍身保坝的魏源。

兴化古县署正中悬有“明镜高悬”匾额。东边一块“文正流风”,献给北宋天圣年间兴化县令范仲淹范文正公。西边的匾额为“保障淮扬”,那是兴化民众对清代道光年间兴化知县魏源的缅怀。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良图。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1849年,任兴化知县,遗德在民,惠民无限,深得百姓爱戴。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魏源生于湖南邵阳一户耕读人家。这时,西方的工业革命已如火如荼地展开,蒸汽机的轰鸣正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但这阵轰鸣并没有在东方引起任何震荡和共鸣。貌似强盛的康乾盛世正吞吐着落日般的辉煌。虽壮美,却已暮气沉沉。

魏源的童年时光,在鸡犬相闻的山川田园里,过得平静而充实。七岁时,魏源入家塾读书。沉稳聪慧的他日夕醉心于书海,静坐一室之中,“夜手一编,咿唔达旦”。勤懋深,则学养增。1810年,16岁的魏源被选取为秀才,后补廪膳生,选拔贡,1814年,入国子监。“鸥鹭两蓬梗,乾坤一钓舟。”

“长安车马地,花落不知春。”到京师,进国子监读书,使魏源得到更大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在这繁华市井、龙虎之地,魏源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然所遇非时,有着真知灼见的魏源并不能游刃于日趋保守没落的科场。道光九年(1829),获乡试第二名的魏源应礼部会试,却未被取。与他同时落第的,还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虽然他们的经策精奥渊博,但所遇非伯乐,也只有苦笑而归了。此后,他又四次应试,皆不第。在这期间,他曾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又作为幕僚,助力江苏巡抚陶澍改革漕粮、海运、盐法诸事。并与随后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相交甚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身在书斋的魏源满怀报国激情,先后入两江总督伊里布、裕谦营中,献策浙东战事,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却因一众官员的固执、偏狭、畏怯而大失所望。万丈豪情化作一声叹息。“掷其腰剑向沟渎,飘缨振策还长途。”归途中,他至京口与被谪戍新疆的林则徐晤别,接过林在广东整理的《四洲志》书稿,在此基础上续扩,撰成名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救亡图强的呼声。

道光二十四年(1844),51岁的魏源带着老妇新嫁的悲凉,第六次步入科场。这一次,他收敛个性的锋芒,严格按八股文的格式一气呵成,劲扫千军,得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不料主考官以试卷潦草为借口罚他停殿试一年。第二年,他才在补考中被录取为进士。这时,他已52岁,距他第一次步入会试的院落,已过去了16年。

进士及第后的魏源没有投靠大学士穆彰阿,争取跻身翰林院,而是选择到江苏任一州县的七品“亲民之官”。与其厮混在庸碌官场,诗酒奉迎,歌功邀媚,不如切实一点,为官一方,操点实权,做点实事。

第一站是东台,署理扬州府东台县知县。从1845年秋到1846年夏,“礼耆德,惩奸猾,士民悦服”,礼贤下士,疏浚斜丰港并初见成效。可还来不及充分施展,却因母亲去世,守制丁忧,被迫离任。

道光二十九年(1849),魏源以知州身份来到兴化,从此与兴化结下不解之缘。

兴化,建县于五代。北宋贤臣范仲淹曾在此知令五载,给这里留下莫大福祉。他那先忧后乐的人格境界,光风霁月,令人高山仰止,也成为历任兴化地方官的圭臬。魏源来到兴化,已五十六岁。时不待人,他要在兴化一试身手,一展鸿图。

摆在魏源案前亟待处理的首要大事,紧迫而棘手:洪患,迫在眉睫!“时江淮大水”,四月,大雨、冰雹交相而至;五月、六月,倾盆大雨,持续不绝,河湖之水暴涨,忧心戚惶的兴化民众,瞪大双眼,瞩望着高邮湖。

地处兴化西侧大运河边的高邮湖是一座“悬湖”,湖底海拔比兴化地面还高,湖水一旦盛涨,冲决运河堤防,就会给地处苏北里下河低洼地区的兴化带来灭顶之祸。明清时期里下河地区的水灾中,三分之二以上源于运堤决口或开坝。对兴化来说,防洪大多就是保护运堤。

明季以来,为确保运河漕运,在运河东堤上修筑了五处减水坝,称“归海五坝”,夏关秋启,备于泄洪。下河田地多为沤田,种一季早稻,四月种,七月收。一般情况下,到秋初水涨启坝放水时,早稻已登场入仓,对秋收无大碍。但由于官场腐败,河堤年久失修,大坝防洪能力骤减。历任河官,在泄洪保运与抗洪保田之间,往往选择提前开坝,罔顾下河的江都、兴化、东台等七州县人民的死活,“虽黄穟连云而弗顾也”。

“保堤坝必启,保坝堤又危”。魏源深知其中的利害。淫雨连旬,高邮、洪泽两湖之水一夕数涨,已涌入运河,猛烈冲击着五大坝。不开坝,水势险恶,大堤难保无虞,保坝,压力巨大,辛苦不说,还要承担莫大的风险。只要开坝放水,险情自会缓解,他既不必操心,也无需担心。但若开坝,滔滔巨涛,自高趋卑,百里之地,瞬息汪洋,兴化将全境陆沉,境内大片已经结实的早稻就会颗粒无收。想到秋收后百万民众饿殍不绝、悲声四起的惨状,他又于心何忍!

在个人仕途和百姓生计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要竭尽全力,力保民众的收成不再随波而逝,使他们的希望不再绝望!

现在,时方大暑,早稻收获在望。而明哲保身的河官杨以增以河湖之水涨甚为由,欲启坝放水。民情恼惧,事不宜迟!

魏源念之所及,身之相随,立即行动起来。首先,争取上级认可支持,以增胜算。魏源连夜顶风冒雨赶到扬州,直赴两江总督陆建瀛行署,击鼓求见,慷慨陈词,请求速开运河东岸邵伯至清江间的二十四个闸,分路渲泄河洪。还提出,即使要开高邮五坝,也要等到处暑后新谷收割登场之时。陆总督毅然同意了魏源的请托,一面飞札要求二十四闸迅速启闸泄洪,以缓河湖盛涨之势。同时下令河官“可保则保,毋许擅开”,不得沿袭陈法开坝放水。河官恐担责,固执己见,不愿遵从。陆建瀛便驻节坝次,亲督防塞,河官才不敢复持前议。

其次,驰赴运河东堤,滞缓开坝。准备物资,组织民卒,昼夜筑护,与杨以增之流相持相抗,力阻其开坝。以前每逢开坝之时,常常有远近农民扶老携幼,卧于坝上,苦苦哀求官府延缓数日,以保秋收。现在,有魏公为他们做主,他们更有了保坝的信心和干劲。

但老天似乎故意考验魏源的意志,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连续两昼夜不息。高邮湖水猛涨,固堤的土石在巨浪的冲刷下,纷纷塌坠。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连日奔波的魏源不顾疲劳,不畏风险,挺身坚守在坝口,指挥兵民搬运砂石,充填草袋,查堵漏穴,高固堤坝。从上午辰时到下午未时,寸步不离,片刻不懈,甚至于风雨中伏于堤上,向苍天祈祷,“愿以身贷民命”!百姓为之感奋,相从上堤帮工者不下十几万。到薄暮时分,终于雨止风平浪息,浑身泥水、精疲力竭的魏源也才暂得休憩。

坝保,民安,心定。

然而,憔神悴力的魏源却病倒了,由于在风雨泥潭中坚持太久,暴雨冲激,暑气积郁,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但毕竟已五十六岁的魏源双眼赤肿如桃,身染疽疾。两江总督陆建瀛见而叹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百姓闻言,无不感泣。

在魏源及兵民的坚守坚持下,堤坝安然无恙,成功将开坝时间延迟半个多月,兴化及邻近几个县的早稻如期登场,获得丰收。士民对“有拯饥溺之功”的魏源感恩戴德,把这一年收获的稻谷称为“魏公稻”。同时合议将一块“保障淮扬”的大匾,高悬于县署堂中,以颂魏公之功德。此匾一直悬于署衙。光绪初年,“某县令匿灾不报,百姓聚数百人,捣毁大堂上匾对无算。有一挑夫指魏匾曰:‘此魏大老爷匾,不可毁也!’”

为了寻求控抑水患之方略,践行自己的治水理想和理念,经过实地探访和深思熟虑,魏源把目光落定在运河西堤。运河西堤建于明代,是为防止秋汛而筑建的堤坝。因年久失修,已遭残毁。但魏源觉得:西堤为防止水患之重要屏障,有重新修建的必要。

魏源认为运河的东堤西受河水之逼迫,无外障可以缓冲;东临下河低田,无内屏可以倚靠,水位愈高则危险愈大。西堤是东堤的保障,而且西堤西为高邮湖,东为运河,两面皆水,可以以水抵水。只要有西堤的护障,东堤就安若金城。“下河水利只求夏秋间缓开旬日而已,则求效不必过侈,经费不必过大,议论不必过创,只求补完西堤以作东堤之保障。”

魏源考虑停当,写成《上陆制府下河水利书》,向陆建瀛陈述自己的河防论见,得上司首肯后,亲力亲为,率民众于运河西堤原来的河泥筑堤处,补砌条石,加桩灌汁,予以培固,以为预筹防患、一劳永逸之策。同时对东堤也进行了加固,构成双重保障。并作为地方政令勒石立碑于坝首以戒将来:今后湖水上涨时,只许修筑堤坝,不得辄议渲泄,轻易放水,淹没农田。

这种将培筑西堤与保护东堤并举、竭力保坝与合时开坝并举的措施,果然行之有效,化害为利。西堤施工完成后,兴化连续数年免遭洪涝之灾,水乡人民由此得无穷之赐,不用再在夏雨淫霖中为秋收境况而一夕数惊了。这与魏源因地制宜的治水方略和行之有效的治水实绩是分不开的。

魏源在兴化主政期间,始终不忘学者本质,宽容仁恕,勉力躬行。他体恤民情,重修育婴堂,使幼有所育。修建学宫,扩大书院,将学宫中的尊经阁重修开放,作为本地读书人学习聚合的场所,“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他比别人看得更远。他曾拟重修《兴化县志》,因忙于水利,未能如愿。后于高邮知州任内,应邀与郑元桥、赵彦俞,分类编纂成《(重修)兴化县志》。

盛德必百世祀。关心民瘼、挂念苍生者,民亦铭之。

烟雨漫河山,姓名留宇宙。魏源在兴化期间,勤政爱民,公正廉洁,治水保坝,赈饥拯溺,善举不绝。他的亲民形象已与兴化水土、兴化历史融合在一起,永不泯灭。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也要把百姓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中,心贴群众,心想群众,“一枝一叶总关情”,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个根本的群众路线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只有用我们党的干部的辛苦指数,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凝聚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磅礴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