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兴化日报
- 发布日期:2025-02-14 14:57
- 浏览次数:
我的故乡兴化市,是一座镶嵌在苏北里下河平原上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市虽然不大,但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明代永乐至景泰时期的宰相、五朝元老高毂、明代嘉靖年间宰相李春芳、明代崇祯年间宰相吴甡,以及享誉“中原才子”称号的明代进士宗臣等诸多历史名人,都出自兴化。
北宋年间,范仲淹在兴化做知县时,在城外的沧浪河畔设立兴化第一座官办学校——兴化学宫。明洪武三年,知县徐士诚迁学宫于兴化城南,于是在学宫前形成了东西走向的儒学街。
儒学街是古时兴化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汇聚之地,故历史上此处牌坊林立、府第错落、名园点缀,自古以来这里充满了书香气息。
新时代,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指示,市政府在儒学街以北建成了儒学广场。
该广场分为东、西相连的两块区域。东侧区域为原学宫遗址,呈长方形布局,自南而北依次分布泮池、状元桥、棂星门、青铜礼器甬道、儒学经典灯柱等仿古遗迹、元代赑屃、康熙帝的《至圣贤师孔子赞(并序)碑》等御碑遗迹,以及最北边的仿古孔子施教群塑。自古以来,这里是兴化祭祀孔子、崇文尚礼、尊师重教之地,也是兴化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西侧区域主要为原部分故居遗址,自南而北分布有宗臣的中原才子牌坊、高毂故居、李鱓故居、吴甡故居、陈五房进士第,以及任大椿读书楼等重建的明清风格建筑。
每当我回故乡来到儒学广场,总是陶醉于此,流连于其间。有时直到太阳落山,小鸟归巢,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为何这里让我如此陶醉?何况学宫遗址上的遗迹大多是复制的,故居也是重建的,为何能让我如此陶醉呢?
今年,也就是2025年1月22日,母亲因年事已高,希望我早点回来陪她过春节。在陪侍母亲期间,为了能够弄清此处让我陶醉的原因,我于除夕午后抽空去了儒学广场,进行了深入观察和深切体验,终于弄明白我为何陶醉于此处了。
当天,阳光明媚,寒风凛冽。儒学广场空无一人,唯有的动静是到处可见的斑驳晃动的树影,以及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音。
当时我从最南端进入儒学广场。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东侧区域的学宫遗址,遗址内满是斑驳的树影,特显遗址的沧桑,其中最能体现学宫遗址沧桑的位置是学宫北部。而在眼前的学宫南部,高大的树木矗立在东西两边,似乎守护着两边的青铜鼎、青铜尊和儒学经典灯柱等儒学礼器,这样的氛围更能给人产生庄重和肃穆之感,令人忘记它们是仿古品。在学宫北部,中间由南而北分别置放伤痕累累的元代赑屃,以及御碑亭内的文字几近漫灭的御碑,在斑驳的树影映衬下,它们沧桑的历史痕迹更加引人注目。
当我走到最北端时,落入视野的是孔子施教群塑。群塑由孔子和五个学生石塑像组成,摆布在绿色草地上,这样的绿化布置,恰恰给群塑增添了一些生机,画面似乎要活跃起来。然而不止于此,晃动的树影,使群塑显得更加栩栩如生。孔子身姿直立,手捧竹简,髯须长垂,袖口下坠。脸上若隐若现的树影,勾勒出孔子严肃的神态。面前的五位学生,也各具形态。有的恭敬站立垂听,有的起身抱拳求解,有的侧身相互探讨,有的凝眉若有所思。在晃动的树影映衬下,这些形态仿佛活了起来。要不是有树木和绿色草地作为陪衬,绝对不会在我视野内产生如此栩栩如生的儒教画面,但有了绿色的陪衬,儒家施教风范跃然显现。
然后我沿着群塑往西走,那里有个通向各故居的小径。在小径的两旁,各有一簇翠竹,茂密的竹叶,在寒风中发出“沙沙”声,似乎在欢迎我的到来。当我从小径的入口拾阶而入时,原先欢迎的气氛变成了幽静的氛围,如同唐代诗人李白所言:“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道出了在竹子的绿色环境中感受到的幽静。
进入小径的入口后,在西南方向由高毂故居、李鱓故居、吴甡故居、陈五房进士第等故居围成的一块长方形草地上,种植着近三十棵大小不等的树木;广场南端围墙外,是一片高挑的竹林,故居内也有二三处隐隐约约地露出竹叶。
此刻,太阳西偏,寒风正紧。阳光透过树叶和竹叶,照在故居的青瓦上、青砖墙上、青砖地面上,留下斑驳的光影,尽显故居的古色古香,而在青色草地、绿色树木和翠色竹子的衬托下,又显故居的清雅。耳边响起的“沙沙”树叶声和竹叶声,更显故居的幽静。故居的门紧闭,似乎文人雅士们正身处其内,闭门读书,吟诗作画。哦!差点忘了,刚才经过的独坐最北一隅的乾隆年进士任大椿的读书楼,也在竹影的映衬下,悄悄飘出书香味。故居的南端是一座呈“L”形西南走向的围墙,外面是高挑的竹林,在翠竹衬托下,围墙上挂满的历史名人匾额显得格外雅致,似乎让人在品味其上的名人历史典故和文字书法艺术中闻到一股书香味。离围墙几米外的东边是宗臣的“中原才子”牌坊,在绿色树木陪衬下,似乎牌坊蕴藏一股清高之气,犹如才子在《报刘一丈书》中批驳“上下相孚”表现出的才气。
妙哉!美哉!绿色中的故居遗址的书香味真浓啊!
我环望眼前的儒学广场,面对郁郁葱葱、青草茵茵、树木林立、翠竹浓郁的绿化景色,感叹到如果没有绿色陪伴在广场遗址上,那么这里的历史文化气息将会大打折扣。
这就是绿色的魅力!
然而,儒学广场上绿色的魅力,远不止我今天所感受到的。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冬天,还是在炎日高照的夏天;无论是在乌云密布的阴天,还是在阴雨绵绵的雨天,我都来过这里。现在看来,绿色都能以不同的格调助力我感受广场遗址应有的历史文化气息。
此刻,独立于儒学广场上的我,不禁从心底发出感慨。啊!儒学广场上的绿色,因为有了你的参与,凸显了学宫遗址沧桑的历史文化;因为有了你的参与,渲染了儒学礼器的庄重和肃穆的儒学礼仪文化气息;因为有了你的参与,强化了孔子施教群塑的认真施教、恭敬听课,以及严肃活泼的儒教文化氛围;因为有了你的参与,彰显了故居的清雅幽静、古色古香的书香风情,助力人们领略故居遗址蕴藏的书香文化。
不久前,我的故乡兴化市,凭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已经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座镶嵌在苏北里下河平原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对其所焕发出来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我想这其中的贡献,儒学广场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功不可没,儒学广场上新时代的绿化建设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