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兴化日报
- 发布日期:2025-09-08 15:49
- 浏览次数:
大邹镇位于兴化市最北部,兴盐界河南侧,与盐城市隔河相望,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大邹与数乡为邻,集镇四面环水,盐邵河、渭水河、大溪河、兴盐界河等水上通道贴境而过,依靠水运的时代,大邹是苏中地区的商贸重镇,也是苏南、苏北交通往来的重要枢纽,大邹因此成为兴化十大古镇之一。兴化名人李春芳、郑板桥、刘熙载等也与大邹结下不解之缘。
李春芳夜宿贾所土地庙
李春芳(1511~1584年),明嘉靖状元、内阁首辅,字子实,号石麓,祖籍句容,出生于兴化。
李春芳于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考中举人,之后仍勤奋苦读。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初,李春芳从兴化城东门乘船北上,赴京城参加殿试。
第一天傍晚,其舟楫行至大邹境内贾所村时,起风落雨,李春芳叫人停船靠岸。李春芳想寻一方僻静之处过夜,正好见得村东南角有一小庙,遂上岸进得庙中。小庙简陋,土坯作墙,茅草盖顶。庙内北侧靠墙处,用泥土垒起的神台上摆放着一尊尊尺许高的土地神和其他几个菩萨的塑像。李春芳向众神像行叩拜礼:“我等行客冒然借宿于此,对诸神不敬,但还请诸神容我栖身之处!”
是夜,李春芳借庙内一张旧破的供桌仍秉烛苦读,以迎接人生中的这场大考。夜深人困,李春芳伏案而眠。朦胧中,忽闻土地神开口言语:“此人必中!”李春芳惊醒,坐在桌边反复回味梦境,顿觉梦呈吉祥。次日清晨,李春芳请来香烛,回敬土地神,焚香默祷:“果如神示,弟子当重建庙宇!”
是年,李春芳殿试夺魁,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后,李春芳不忘其承诺,特设案遥祭,亲书碑文以纪其事,并派员到贾所村重建土地祠,叮嘱以射箭之高程作为建庙之高度。不料,在万众瞩目之下,射手或许心情过于紧张,以致弓满弦断,射箭仅高丈许,因而重建之庙的高度与民屋相当。但此庙建成后,因了状元李春芳曾投宿于此,所以香火特别旺盛。李春芳当年亲书碑文的残石仍然镶嵌于庙内东侧墙壁,成为珍贵文物。
李春芳夜宿贾所土地庙一事,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古迹卷”中有记载:“土地祠,在县东北四十五里贾所。相传明李春芳公车北上,阻风泊此,入祠默祷:此行若捷,当为立碑,以答神庥。三卜皆吉,后果大魁天下,因为立碑。至今犹存。”
郑板桥为大邹浴室题写店名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板桥。曾经历三朝,乃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以“诗、书、画”三绝流存于世,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1693年11月22日),3岁时生母汪氏病故,父亲娶与大邹一河之隔的盐城郝荣庄郝氏为继室。
郑板桥与大邹班氏是姨表弟兄关系。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前后,少年郑板桥常随继母郝氏到大邹表兄家做亲戚。当时班家家境殷实,富甲一方,既拥有千亩良田,又经营典当铺和澡堂,所以郑板桥时常去班家澡堂洗澡。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郑板桥考取秀才,之后便到郝荣庄郝家祠堂坐馆讲学。郝家祠堂的墙上、柱子上,挂的都是郑板桥写的字、作的画。其时,郑板桥仍常常乘船到大邹表兄家小聚,去澡堂洗澡。
此时包括澡堂在内,班氏家业已由郑板桥的表兄管理。澡堂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砖墙小瓦,围墙窗格;内有一个大浴池,两个堂口,白天关门,晚上营业,前来洗澡的都是与表兄有联系的客户或亲戚朋友,每天洗澡的只有一二十个人。表兄觉得,我堂堂班氏在大邹首屈一指,澡堂至今没有店名,实在遗憾。表弟郑板桥如今已是秀才,小有名气,何不请他起个店名?有一天,他向郑板桥提出了这个想法,希望他为澡堂子起个名、题个匾。郑板桥当即应允,说改日便写。
没几天,郑板桥洗完澡,班氏表兄的笔墨纸砚也准备好了。郑板桥早就打好了腹稿,笔墨一蘸,写下了“浮暄池”三个字,字体圆润灵动,疏朗飘逸,在场的澡客都拍手叫好。浮喧,嘈杂喧哗的意思。郑板桥将“喧”字写成日旁的“暄”,一方面,“浮暄池”三个字表现了温暖舒适的环境,形象贴切;另一方面也希望表兄的澡堂白天和夜晚都营业,让更多的人前来洗澡,享受悠然自在的时光。后来,班氏表兄选了一块白色条石,请石匠将郑板桥的墨宝刻上,描上金黄色,镶嵌在澡堂的大门上。
光阴荏苒,多年后,当表嫂六十大寿时,郑板桥为其祝寿书写了“又一丈夫”的字画,并制成木质横匾赠送给表嫂。此匾正文左下方有一跋文:“班氏表兄,丈夫也;表嫂亦丈夫也。”以表扬表嫂与男人一样精明能干,有所作为。横匾端正大气,放在班氏厅堂里熠熠生辉。
清末民初,浮暄池澡堂毁于战火。民国初,又由班氏等几户人家联合,在原址上重建浴室。人们还从瓦砾中找出浮暄池石刻,重新嵌于浴室大门之上。
1950年,地方政府新建大邹小学,砖瓦不足,便将此浴室拆除,材料用于建校。1966年“破四旧”,浮暄池石刻由大邹酱厂职工抬去作腌咸菜的压石。20世纪80年代初,兴化县人民政府收集有关郑板桥的文物,大邹乡党委、政府派专人用小轮船将此石刻送至兴化郑板桥纪念馆。此石刻现仍完好无缺地保存在那里。
至于那块“又一丈夫”的木匾,随着班氏家业一步步衰败,早不知了去向。
刘熙载为陈氏家谱作序
被誉为“东方黑格尔”的文艺评论家、文学家、《艺概》作者刘熙载(1813~1881年),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正月,刘熙载出生在兴化一个“世以耕读传家”的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大邹集镇上陆氏粮行的船常常停靠在兴化东门外卖米,时间一长,刘熙载的父母便与陆氏粮行老板熟悉了。道光八年(1828年),刘熙载父亲去世,其母便将15岁的刘熙载送往大邹陆氏粮行学徒。
学徒期间,从小受父母影响的刘熙载一有空闲就勤读诗书。晚上,粮行老板、伙计、徒弟们都酣然入睡后,他一个人则蹲在粮行的厨房里偷偷看书,天天如此。
刘熙载喜欢写字,没有纸和笔,他就用小竹竿在稻堆、麦堆和大米堆上练习,有时拿着削尖的小竹竿在泥地面上写写画画。好心的粮行老板娘和陆小姐觉得刘熙载有出息,给他买来笔墨纸砚供他写字。天长日久,刘熙载练就了一手好字。后来,粮行的流水账也让刘熙载登记。
刘熙载在大邹陆氏粮行学徒,前后两年,有一与他年龄相仿的陈姓小伙计常常陪着他干活,看他写字。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春,刘熙载赴京城参加会试,中进士,因文章与书法均优,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翰林院编修。
咸丰三年(1853年),皇帝赞赏刘熙载的品性,亲赐“性静情逸”四个大字。这年春,40岁的刘熙载告假回兴化。刘熙载惦念少年时在粮行学徒的生活,便故地重游,到大邹寻访陆氏粮行和陈姓小伙计。
时值清明,陈姓家族正重修家谱支谱,聚集祭祖。当年的陈姓少年也已到了不惑之年。他知道刘熙载已在京城做了大官,更知道他有文墨,字也写得相当好看,便请刘熙载为陈氏家谱写序。刘熙载婉拒,认为自己非陈家人,写序不妥。在场祭祖的陈家族长等人知道刘熙载的身份后,纷纷出面力请刘熙载为家谱作序,以留墨宝及教诲。刘熙载看到一摞厚厚的、字迹隽秀的家谱,再感受到陈姓众人的热情期待,不再推却,便用桌上写家谱的毛笔为陈氏家谱写下了《陈氏族谱序》。序中希望陈氏族人要家庭和睦,做到长幼有序,使得乡党称善,以不负修谱敦亲之意。写毕,还落款“翰林院编修刘熙载拜撰”。此真迹现仍完好保存于陈家后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