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市领导督办提案
关于推动兴化市农产品销售全产业链提质增值的建议
  • 信息来源:兴化市电子政务中心
  • 发布日期:2022-09-13 11:18
  • 浏览次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兴化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提案书

编号(2022)第181号

案由:关于推动兴化市农产品销售全产业链提质增值的建议

提案人:朱纯

提案内容:

兴化优势在农特色在水,作为农业大市每年粮食生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受第一产业的本质特点限制,我市农产品同样存在标准不一、业态原始、渠道单一等共性问题,农业优势未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建议从生产、仓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上严格把控,通过各环节的提质,提升我市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收提供可能。

建议、办法和要求:

1.打造标准化农产品集散地。我市农产品货源充足、品类丰富,但缺乏有影响、有标准、有背书的标准化产品的打造,及与之配套的品牌、包装、质量检测、宣传、仓储、物流一体化服务的集散地。特别是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无论是B2B或B2C,都需要更便捷简单的交易“一键式”服务。建议引进社会资本,成立兴化市标准化农产品集散地,对接大型电商企业,打开兴化农产品销售的全国市场。

2.建立全覆盖农村物流网络。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农村地区快递业务量超过280亿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以上,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1.4万亿元。快递进村不仅是补齐物流短板,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未来三年,全国100个农产品产地将建立上行物流中心,10万个中心村将建成乡村快递站,届时2亿村民可在家门口收寄快递。要抢占政策风口,树立物流网就是农产品销售主动脉的理念,加快农村快递站建设速度,形成反应迅速、全面覆盖的物流网络。

3.引导食品加工企业本地化。食品产业是我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大量优质的食品加工企业集聚兴化,具有较强的研发、生产能力。但目前部分食品加工企业仍未开展本地农产品深加工业务。建议由市牵头开展本地农产品精加工研发工作,通过成立研发中心、引进研发人才、购买研发专利、共享研发成果的方式,解决企业不愿打破既有产品布局,不愿投入研发资金的困局。同时对接市场,打通渠道,帮助食品企业树立市场信心。条件成熟后,可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等多种模式,为农产品种植销售赋能,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供农民收入提供更多可能性。

审查意见:

请政府办研究,建议交市农业农村局办理。

2022年1月11日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81号提案的答复


朱纯委员:

您好!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兴化市农产品销售全产业链提质增值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农产品全产业链工作的关心!

正如您提案中所述,兴化优势在农特色在水,作为农业大市每年粮食生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受第一产业的本质特点限制,我市农产品同样存在标准不一、业态原始、渠道单一等共性问题,农业优势未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我局将作如下努力:

1、打造标准化农产品集散地。近年来,我市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不断补链延链强链,打造标准化农产品集散地。我们积极与中国农大、省农科院、南农大、扬州大学、江南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合作,先后成立了扬州大学兴化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兴化)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兴化市农业示范园工作站、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兴化市研发中心及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同时,覆盖钓鱼镇、中堡镇、兴东镇,耕地总面积13.39万亩的省级江苏兴化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正在建设稻米冷链仓储中心、胚芽米加工销售中心、稻米文化展示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行示范园仓储中心智能化,示范园内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通过完善示范园的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和服务等综合能力,全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目前,已在钓鱼、沙沟、荻垛、周庄等16个乡镇按照“政府引导推进、市场运作经营、基地集中连片、规模适度发展”的原则,建立了63万亩“兴化大米”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素有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之一的戴窑镇建立了“兴化大米”稻米科技产业园发展中心、粮食加工集中区检验检测中心、省级重点稻米物流中心、兴化市稻米研发中心和兴化市粮食拍卖交易分中心。在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大户与农户之间建立“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苗种引进、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品牌销售”五统一的标准化生产和利益联结机制,创建兴化大闸蟹生态示范园,建成60万亩兴化大闸蟹养殖基地,构建“产供销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全市共有4家大闸蟹交易市场,带动农民每年增收5亿元以上。兴化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产成品集散地, 以兴东、垛田、昭阳等三个乡镇为主要核心区,构建了全市脱水蔬果加工集中区大框架,加强道路、桥梁、给排水、供电、标准厂房建设,目前已投入资金7亿元。据统计入驻企业带动原料种植面积61.55万亩,带动农户总数27.7万户,带动农民增收8.8亿元。

2、建立全覆盖农村物流网络。依托原有邮路系统,以23个乡镇及其乡镇分拨中心、12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开展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服务,打造“统仓共配”联盟,推动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统仓共配联盟,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快递服务在乡村覆盖率达到100%。同时,依托覆盖全市乡村的益农信息社,组织开展电商服务,并与邮政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线下平台、线上站点开展农资供求对接和农产品产销衔接,推动农资下行、农产品上行,提升我市益农信息社持续运营能力。目前,全市益农信息社476家,开展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培训体验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上的产前、产中、产后问题和日常健康生活等问题。2021年全市益农信息社服务次数达504139条,“苏菜直通”累计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18977条。同时,推进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制定了兴化市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加快生鲜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的改造升级,目前已有4个主体完成了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

3、引导食品加工企业本地化。一是加强引领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我局始终将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摆在产业化经营的突出位置来抓。按照市级农业产业化农业市级龙头企业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品牌认定、扩建项目征地补偿等方面。二是强抓招商引资,重点突出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国家食品行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重大项目。兴化市果蔬食品加工集中区2021年上半年重大项目7个,总投资2.05亿元。三是强化项目服务。我市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内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和产业集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区管委会为入驻企业项目方提供征地拆迁,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等服务;近年来,积极争取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提升整体服务功能,整合建设“四个中心”,即检验检测及研发中心、物流中心、交易及电商中心、品牌运营中心。目前,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达到近6000平方。检验检测中心以南京财经大学为技术支持,交易及电商中心与国家粮食交易(南京)中心达成合作,以兴化稻米分中心进行运作。研发及成果转化与南京财经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占地近40亩的物流中心将发挥预计效益。四是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主要标志。我市龙头企业切实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普遍注重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新品开发,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促进了产品的优化升级。去年两家集中区投入研发经费1.4亿元。五是完善联农机制。积极引导集中区内龙头企业探索和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发挥其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的优势,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同时,龙头企业还发挥其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的优势,使用季节性农民工带动农民增收。

感谢您对我市农产品销售全产业链工作的宝贵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我市农产品销售全产业链建设工作。

兴化市农业农村局

202242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