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兴化
昭阳大将军:人生密码
  • 信息来源:兴化日报
  • 发布日期:2023-12-08 15:41
  • 浏览次数:

什么是秋天的黄昏?

落日斜挂于苍老高大的槐树的枝干中间,就像有一只比巨大还大的手将它挂在那里。这多么像历史的一面超级布景,地球上的东西千变万化,而远在1.5亿千米外的太阳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么古老的槐树,如今已经非常少见了。我从村子的北边进来,走过了几座小桥,拐过了几条小巷,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几条欢快的小狗,终于来到了这几棵高大的古槐之下。不知道什么原因,每次站在百年以上的古树下面,我总是感到羞愧,个人的一切在它们的注视之下显得无足轻重。我仰望它们,它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树上的鸟雀不知飞到了哪里,整棵树显得孤寂,恰与树前的古庙和西侧的古墓形成了呼应。

我们不能忘记河流。村里的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故事。而这里竟然流淌着九条河流,它们的故事值得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光是“九龙口”这个带着古老印迹的名称就应该好好去挖掘。一个村庄,有树、有河、有桥、有墓、有庙,那就是一个完整而优秀的村庄,这村庄里的人就永远有归途。假如村里,可能是村口,或者是墓地,再或者是古庙和学校还留着几棵古树,那就样的村庄就会让人羡慕了。

夕阳的光晕,因为西边一览无余的平原而均匀地洒在了庙与古墓的周围,九条金光闪闪的河流,就像九条龙一样守护着那座古老的坟墓。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将军的故事。

2300多年前,昭阳大将军站在黄海边的一个高阜之上,远眺大海,海上一片迷雾,暗黑中时远时近的海涛,一会儿平静如呓语,一会儿起伏如千军万马,呐喊嘶叫。

不久之前,曾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率领楚国的精英将士围攻魏国,在襄陵(今河南睢县)与魏兵大战。楚国的士兵都是热血男儿,楚风楚水滋养得他们彪悍勇猛。昭阳一马当先,身先士卒,连克魏国八座城池,杀得魏国人闻昭阳之名望风而逃。此战令六国震颤,大扬楚人国威。

正当昭阳准备挟魏战胜利之余威北攻齐国时,当时代表秦国出使齐国的齐国人陈轸为讨好齐王,表示愿意出使楚营说服昭阳罢兵。于是,有了《战国策·齐策二》里一段精彩的对话: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楚国大将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击杀魏将,大破其军,占领了八座城池,又移师攻打齐国。陈轸充任齐王使者去见昭阳,再拜之后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站起来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灭敌杀将能封什么官爵禄位?”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陈轸就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好,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陈轸的比喻可谓切中要害,战国纷乱,将相王侯稍有不慎,也会人头落地。功高不能盖主,当你的功劳令主感到恐怖时,你也就走到了尽头。

昭阳当然懂这个道理。楚怀王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做事反复、优柔寡断,联秦、抗秦反复数次,终于使盟国不再信任,被虎狼秦国玩弄于股掌。在这样的君主身边还是小心为妙。再说当时楚国内部的政治环境也非常恶劣,楚王宠信小人,疏远良臣,臣下争宠,明争暗斗。

昭阳斜睨着那个人,从对方的眼中,他看出了狡猾和自以为是。他知道那个人拜访的目的,也知道他的恭敬中隐藏了不屑。将军讨厌用舌头杀人的人,阴暗、狡诈,可是又极佩服那个人的口才。因为他讲了一个令人无法拒绝的故事。

陈轸,一个靠摇舌吃饭的人。这次,他成功了。

昭阳选择了激流勇退。

昭阳班师回到楚国,楚怀王大喜,重赏昭阳,将“古渤海之地”即今兴化一带封为昭阳食邑。楚怀王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仁慈短折”曰“怀”,他是个仁慈的君主,却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楚怀王觉得封地还不足以表彰昭阳的功劳,心一狠,将珍爱无比的传国之宝“和氏璧”赐予昭阳。这是天大的荣耀,在众大臣惊愕和羡慕的目光之下,昭阳磕头谢恩。当时兴化为楚国边远不毛之地,离楚国都城非常遥远。怀王将这块土地封给昭阳,其实意味深长。功高盖主,这是历代统治者的禁忌。昭阳的名望与战功,已经不适合再站在楚怀王的身边。他必须远远地离开。昭阳是个聪明人,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并未在楚国都城停留太长时间,不久,即率子弟退隐封地。皆大欢喜。

一阵凉爽的海风从波涛汹涌的海平面吹来,将军有点冷了,缓步从高阜上下来,他要沿着封地走一走,用脚步实实在在地丈量丈量自己的土地。这块土地很久之前还沉在海里,海流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在浅海的外侧筑了一道天然的沙堤,泥沙越积越多,地面升高,原来的海面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后来就有了陆地,有了人烟。它曾先后属于吴国和越国,不久前昭阳率领楚军,攻入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现在被楚国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这片广大的土地,几乎还是婴儿的形态,它刚刚摆脱了海的束缚,因海而生,手脚还没有健壮,沉睡着,在海风的吹拂下,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将军刚刚远离战场,骑惯了马的双脚踩在这片土地之上,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新鲜,他的心里涌起一股跃跃欲试的冲动。像是某次大战的前夕,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们正等着他下定作战决心。他伸出右手,握成拳状,举得很直,在到达最高点时又迅速重重地放下,像是在发布命令,又像是迎接新的挑战。

指挥战争、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昭阳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十足的把握,可是开发和治理一块未曾开发的处女地,他的心里没底。但是作为曾经的楚国令尹、上柱国,这些难不倒他。他站在自己的封地——“古渤海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兴化,对自己的后半生有了明确的规划,住下,治理它,让它繁荣兴旺起来。

历史上的昭阳是个骄傲的将军,贵为令尹、上柱国,战功赫赫,他有资格骄傲。可是,他的骄傲伤害了一个人,而这个人是不能伤害的,因为代价很大。

昭阳得到和氏璧时,和氏璧已经在世间存在了三百余年,当时人称之为“天下共宝”,可见和氏璧是多么珍贵。昭阳得宝后兴奋异常,考虑到手下门客跟在身边出生入死,才成就了自己的丰功伟绩,于是决定在湖边开赏宝大会,与门客朋友们共乐。史记载:“(昭阳)旋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

开会那天,昭阳邀请了许多宾客。酒酣耳热之际,有人提出赏璧,昭阳自然不会推辞,这次大会的主题本来就是赏宝。昭阳命人将放置在箱子里的宝物给众人传阅。解开数重包裹,和氏璧光彩夺目,次第传给众宾客,大家无不赞叹。正在此时,不知是谁大叫一声:“渊中有大鱼。”于是众人,包括昭阳自己都围拢到渊边的栏杆边,只见渊中有一条大鱼高高跃起,接着大小鱼等也从水中跃出,在湖边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众人以为吉兆。

可是,回席之后,和氏璧居然不翼而飞。

在座的宾客都有嫌疑,而张仪的嫌疑最大,因为他衣衫破旧,穷困潦倒。这样的怀疑看上去合情合理,实则严重不合逻辑。穷困或富裕与偷盗没有必然联系,人品才是关键,可惜昭阳没有看清这一点,在眼皮底下丢失“天下共宝”让他的判断能力退化得厉害。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推翻这个判断。和氏璧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而且作为“天下共宝”,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张仪因为穷困将宝盗去,他如何销赃?如果不能出手,对于急需钱财的人而言,此宝又有何用?

盛怒中的昭阳命人鞭打张仪,张仪不认,再鞭,还是咬牙不认。偷盗这种为人不齿的行为,胸怀天下,一心建功立业的张仪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做,更不会委屈承认。最终,张仪在皮鞭下奄奄一息。

有好心人将遍体鳞伤的张仪送回家中。此时的张仪身体虚弱,说话困难。妻子流着泪对张仪说:“早知有今日的屈辱,你何不安心在家里务农,读书游说只能带来灾祸!”张仪并未反驳妻子的话,而是瞪着眼睛,指着自己的口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不知何意,说:“还在。”张仪正色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只要舌头在,我就还有翻身的机会。”

这样的人实在太可怕。这样的人千万不能得罪。可是,昭阳不仅得罪,而且侮辱了。

《史记》记载:“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后面的故事顺理成章。张仪投奔正在赵国的同学苏秦,结果被苏秦“激”往秦国,受重用,拜相,用三寸不烂之舌骗楚怀王如耍三岁孩童。楚怀王最终客死秦国。因为楚怀王的反复无常,楚国得罪了齐、赵等国,元气大伤,为以后的亡国埋下祸根。

昭阳没能看到这些悲惨的事,如果他多活几年,肯定会极度后悔自己在张仪身上的所作所为。只因为自己讨厌这个人,就影响了判断,铸成大错,真是一大遗憾。 (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