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兴化
南洋劝业会与李详的纪事骈文
  • 信息来源:兴化日报
  • 发布日期:2023-09-22 10:53
  • 浏览次数:

清宣统二年(1910)四月廿八日(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江宁(今南京)丁家桥隆重开幕,至十月二十八日(11月29日)圆满闭幕,历时半年。因从同治十二年(1873)起,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已成为定制,而南京是两江总督的驻地,所以在南京办劝业会冠名“南洋”;办会的宗旨为了振兴实业、奖劝农工,故取名“劝业”。

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会址内多荒地,不碍民居,从丁家桥向北至三牌楼,南北长四里;东接丰润门(今玄武门)易家桥,西连将军庙口,东西宽二里,周长约八里,占地700余亩,为椭圆形;内有十多座建筑为本地馆,外围分布数十座建筑为分省馆、专业馆;有以省、地名命名,也有以物产命名,共34个展区。全国22个行省和欧美、东南亚14个国家(地区)设馆参展,展品(项目)多达百万件,分农产品、工艺品、水产品、美术品、畜产品、教育品、医药品、机械产品等24部、444类,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会场建筑仿照欧美风格,耗资150余万银元,而总成交额达数千万银元,对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博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举办南洋劝业会,南京兴建了电厂,用上电灯,到夜晚,彩灯辉映,蔚为壮观。为了方便参观,会场外铺设轻轨小铁路,每隔一小时发一班车;会场内有马车、人力车等,可随时雇用漫游。当时鲁迅曾带学生来参观,茅盾、叶圣陶虽然还是中学生,都郑重参观过这“中国破天荒的盛会”,并留下回忆文章,中外参观者有30多万人次。时人评价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

对于南洋劝业会的举办,除报刊连续报道外,很多文人雅士也吟诗作文,乃至结集出版,以资纪念。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南洋劝业会杂咏》。作者是浙江台州王葆桢(1872-1924),字子长,号漱岩,又号品石,以号漱岩行世,浙江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人,南社成员,著名诗人。王漱岩两次参观南洋劝业会,参观时诗兴大发,见物吟诗,遇事联句,撰写了两部诗稿,有诗210首,当年就由上海天宝书局石印。这两部书稿中,《南洋劝业会杂咏》收录137首,《南洋劝业会杂咏卷下》收录73首,都包括七言诗和作者自注两部分,所记述的参观展品诗句文史结合,具文学美感和史料价值,能使读者受益匪浅。例如会场中央的纪念塔内设电梯,可供游人登临塔顶凭眺。他看后感到新奇,就写《电梯》一首:“天跟足蹑斗牛寒,不唱人间行路难。客上青云一招手,海东月出大如盘。”注释中他说,电梯安装在纪念塔中,能够带人到达纪念塔顶层,如爬楼的话,要爬104级台阶;纪念塔顶层,四周有铁栏,可以俯瞰南洋劝业会会场全景。这就使当时的读者对新奇的电梯所起的作用与效果有了较深刻的印象。

又如他在浙江馆看到家乡的黄岩橘后,非常高兴,赋诗《黄岩橘》一首:“徽州包梨清可口,江西甘蔗味还留。孤负十年霜信好,家山红到橘千头。”自己还加了注释:“黄岩产橘多种,曰早橘、曰时橘、曰朱红橘、曰本地早橘。而本地早橘,皮丑而味隽,入口无渣,九十月初熟时,啖之最佳。”

他所著的两册杂咏,还请名人写序题辞,其下册《南洋劝业会杂咏卷下》就是请时任江楚编译官书局帮总纂李详执笔,李详为之写了一篇骈文,作为卷首题辞。

骈文是用骈体写成的文章,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六朝。“骈体”的文章词句整齐,讲究对仗和声律和谐,是以对偶句为主,多用典故,辞藻华丽的一种文体。唐以后出现了通篇用四个字、六个字相间固定句式的骈文,也称“四六文”,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朗朗上口;但用词古奥,表达思想内容限制较多,写作难度较大,阅读也比古代散文困难。至清末骈文仍然流行,如清末安徽巡抚冯煦、章太炎、刘师培等,都是当时的骈文名家,但能称为“大家”的并不多。

李详年轻时熟背文选,并从文选入手写骈文。他说,“为骈文二十余年,所得仅数十篇”;著有《学制斋骈文》二卷,收入骈文80篇,其中名篇佳作甚多,如《乞刘明府修宗子相祠墓书》《吊任子田先生文》《哀轮船文》《思君子赋》《城南旧游记》等等。他不仅用骈文写赋、颂、赞与游记,写序、跋,还能用骈文给官员、好友写信,使用频率很高。他的骈文注重写实,抒发真情,不同于桐城派骈文的“空疏”,能摒弃当时追求辞藻富丽的柔弱文风,他认为写骈文要“自然高妙”,不能因雕凿字句、追求华美而缺乏自然之趣,要“甘苦之应心”(《学制斋骈文自序》),可见他写骈文具有执著求真的创新精神,适口应心的自然之趣,非同一般,是当时的“骈文大家”。曾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的举人、著名学者冒广生说,当今的骈文,“北王南李”。北王是汾阳人王式通,南李是兴化人李审言。冒的这一论述正是当时社会公认的评价,具有权威性。王式通是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曾参与清末“新政”,任司法部次长、约法会议秘书等职,著作等身。在等级森严的当时,李详仅仅是廪生(秀才中的优秀生),又无官职,他的骈文能与王式通的骈文媲美,成为北南两大家之一,这是因为李详的骈文“标新领异”“独秀江东”,在清末民初的骈文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社会上层很多人仰慕他的大名,请他用骈文为自己的父母写祭文或给长辈写寿序,这竟然成为影响他健康的一大负担。

文史学家、“补白大王”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中写道,李审言晚年,作一篇骈文就汗出不止,几乎休克,要服人参才能恢复。因而改定润笔的价码,凡要求写骈文的人,要提前两个月预约,先送润笔大洋300元,不依此格者,即使肯给钱,也不理睬。当时一个警长月薪仅8—10个大洋,他写一篇骈文的润笔竟为30多个警长的月薪,这也足以说明他在骈文界有很高的地位,所写骈文质量非同一般,文有所值,虽然润笔价高,请他写骈文的人仍趋之若鹜。因此,清末进士、著名目录学家缪荃荪(字炎之)说,当时写骈文的“名家尚多”,但李详凭借自己写骈文的才华,是我国骈文界的殿军(《学制斋骈文序》)。

尽管当时求李详写骈文的有很多高官与仕绅,他却甘于清贫自守,决不以此求取一官半职,风骨可佩。请看李详的七绝《咏史》:

汉庭策士赴公车,文学贤良尽上书。

拓落子云清自守,不将辞赋拟相如。

这首《咏史》是李详的言志之作。诗中他认为,尽管汉代策士和文学贤良如司马相如等上书献赋,获皇帝赏识而得一官半职,但并不如辞赋大家扬雄(字子云)的清贫自守,值得后人赞扬。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有“文章两汉愧扬雄”之赞。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李详作为当时“罕有其匹”的骈文大家,他赞美扬雄,就是要以扬雄为榜样,绝不像司马相如那样献赋求官,宁可清贫自守,布衣终老。

李详所写《〈南洋劝业会杂咏〉题辞》(括弧中的小字是笔者插入对词语的解释),记载了南洋劝业会的概况,并对王漱岩歌咏劝业会的诗高度评价,从中也可窥见他骈文的特色:

南洋劝业会,权舆(起始于)江宁(南京旧称),经始(经营,指展览)不日(不久,此处当指布展仅半年,时间并不长久)。广场奥区(深处),列队(排列成队)罗肆(分布的店铺,此处当指各个展馆);铺陈(陈设)侈于(超过)吴都(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建业,是南京的古称),奇崛(独特不凡)轶于(超越)王会(帝王的都城,指北京)。解署(官署,此处指代参展的展馆)棋布(像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穷(尽力表现)般尔(本是古代巧匠鲁班与王尔的并称,此处指能工巧匠)之伎态(技艺,本领,“伎”通“技”);蛊媚(以媚态迷惑人)玉映(美好的容颜互相映衬),兢(有力表现)士女(青年男女)之昌丰(美丽的风度仪态,当指展馆内的讲解人员)。诚(确实是)千载之胜集(美好的聚集),大吴(此处指江苏省)之巨丽(极其美好的事物)也。

虽其弹指(梵语之意译,比喻极短的时间)即见,转瞬(一转眼,喻时间短促)易虚(空虚,指消失;通“墟”,成为荒地)。辽东城郭(用典,称久别的故乡,此处借指南京),人民遽非(城郭如故,而居住的人已代谢,很快就不是当年的人了);新丰枌榆(用典,就像刘邦新建的新丰县枌榆乡),鸡犬岂识(原在丰县的鸡犬迁来后难道还认识)。不有(没有)纪载(文字记载),遏推(阻止……发展)嬗迁(演变)?漱岩王君子长(姓王,字子长,号漱岩),爱奇文(奇妙的文章),考(研究)观艺(可展示给人看到技艺、才能),厕身(参与;置身)其间,积日累月,摘铅注椠(用扬雄典故,指勤于写作。椠qiàn,书的刻本),画地成图(用汉代张安世典故,形容信手拈来,才能出众),比缀(编排连缀)联吟(联句,此处指王漱岩的杂咏诗),略逾(大概超过)百首。意主(内容主要是)纪事,兼工(同时善于)修词(修饰文辞),子注自疏(自己加注解),一览(看一下)即得(就有收获)。昔道元(郦道元)《经注》(《水经注》),善状(擅长陈述)名物(事物);炫之(杨炫之)《伽蓝》(《洛阳伽蓝记》),旁及(连带涉及)瑰玮(瑰丽奇伟的事物)。传之后世,可想其盛(那时盛况)。漱岩此咏(百首诗),并堪(一道能够)不朽;毋谓(不要因为我说这本书)比迹(彼此相当)古人(指郦道元、杨炫之的著作),辄(就)淟(tiǎn,惭愧)墨而谢(道歉)也。

这篇骈文分两部分展开。前一部分写南洋劝业会盛况,先写布展的地点与时间,用8个字概括:“权舆江宁,经始不日。”地点在江宁,因写于宣统二年,不可能称南京;而用“权舆”旨在突出是国内第一次创办。因只办了半年,故云“经始不日”,表明布展时间并不长久。以下写盛况按总-分-总顺序展开。先总述,连用两句四字、两句六字,这是“四六骈文”的特色。把展会内的众多展馆的繁华、展品的奇特分别与当时南京、北京的城市形象作比较:“广场奥区,列队罗肆;铺陈侈于吴都,奇崛轶于王会。”显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再分述,仍为四六句,但句式稍有变化,连用两个四六句,先说众多展馆的物品不同一般,“解署棋布,穷般尔之伎态”,都是能工巧匠之作;后说展馆的工作人员,“蛊媚玉映,兢士女之昌丰”,风度仪态非比寻常。而后以“诚千载之胜集,大吴之巨丽也”作收结,“诚”字开头管两句,“也”字使句尾读来舒缓,又与“诚”呼应,强调毋庸置疑,确实如此。由于句式有变化,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后一部分是对王漱岩《南洋劝业会杂咏》的评价。先谈杂咏的价值:世间很多美好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很大,“辽东城郭,人民遽非;新丰枌榆,鸡犬岂识”。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建筑物,都会因物或人的改变,难以认识;而这一变化是难以阻止的:“不有纪载,遏推嬗迁?”只有用文字记载,才能保留原貌。王漱岩的杂咏正是这样的作品:“漱岩王君子长,爱奇文,考观艺,厕身其间,积日累月,摘铅注椠,画地成图,比缀联吟,略逾百首。意主纪事,兼工修词,子注自疏,一览即得。”他有很高的写作水平,经过亲自考察,积日累月写成,还加了注释,方便阅读,因此“传之后世,可想其盛”也是理所当然。因而与《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相比,得出“并堪不朽”的高度评价也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李详希望作者认可自己的评价,“毋谓比迹古人,辄淟墨而谢也”,不要因为我的评价高而不敢接受,还感到惭愧而致歉。实际是强调这一评价实事求是,并非浮夸。作为书前的题词,至此收笔,非常有力。

李详的两卷《学制斋骈文》80篇文稿中,有赋、颂、赞11篇,书信22篇,书序、跋与题辞12篇,赠序11篇,祭文13篇,还有游记6篇等,内容广泛,赠序中的寿序较长,最长的《刘葱石参议四十寿序》有1700多字。这是一篇较短的书序,全文仅用196个字,就介绍了南洋劝业会盛况,对诗稿作出评价,突出杂咏的价值;句式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用辞雅洁,用典切当,音韵和谐,能“选词务取其精,拓字必准与古”(《学制斋骈文·谭献序》),言简意赅,笔力千斤。可见他运用骈体形式,坚持写实手法,创作出优秀作品,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因而他的骈文能高于时人,达到清末骈文创作的高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