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兴化日报
- 发布日期:2024-11-22 09:22
- 浏览次数:
兴化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兴化城是别具一格的水垛之城,特色鲜明。
一、兴化城池的形成
早在7200多年前,水乡的大地上就拓下了草堰港先民鲜明的足迹。2300多年前,这里被封为楚国令尹昭阳的食邑。杨吴武义二年(920),兴化置县。兴化建县以后的城址沿用一直稳定,从未有过迁徙移址之现象,昭阳镇始终是县治所在和兴化全县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中心。但因地处水网密布之地、修城难度大、军事压力小等因素,兴化城垣建造要远远晚于县治之设立,自五代设县直到南宋早期的300多年间,兴化城区一直没有修筑城池。
兴化城池的修筑是因为南宋时宋金对峙,江淮之地成为南北之间势力角逐之地,面对板荡之局势,南宋宝庆元年(1225),知县陈垓因循地势,联络垛岛,筑成兴化第一座城池。虽为土城,但兴化从此改变了以往有县无城的状况,城区由此形成。
后来元末土城荒废,明初改建成砖城。嘉靖年间,沿海倭乱汹涌,兴化城再度面临危机,知县胡顺华亲率士民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将旧城拓建成厚实坚固的新城,城坚壕深,有效防范了倭患,兴化城墙也最终定型。
城坚壕深的兴化城池是官民抗敌驱寇的胆气所在,为备战而建,以防御和实用为主,并在战争守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数历激战而屹立不倒,给城区官民提供了物质和心理上的安全护障。
自南宋建城并由此划分出内城和四门关厢后,城区范围不断变化。水乡千门万户的开放和含蓄,持家兴业的平凡与笃定,都在兴化城区及四厢集中展现开来。
二、兴化城池的特点
1.水垛之城。水网密布是兴化古城最显著的特征,无数大小不一的垛岛是兴化城市建立的根基。兴化古城处于湖荡之间,位于乌巾荡、得胜湖等水域中央,通过若干个临近的垛块团簇相联而成,兴化人聚居垛上、连垛成城,形成了格局独特的城结构,是别具一格的水垛之城。垛是兴化城市建立和发展的母体,古城立于垛块之上,周边垛岛环布。城垣走向因水而行,依垛块而向四面凸出、边界灵活。垛间水面成为城内水系,城中河如阡陌、水网密布;古城街巷因地制宜、顺河而建、与河并行。一座座桥梁将群垛连接起来。城外与城内相似,数个垛相联形成关厢。从历代流传下来的兴化城池图来看,兴化城最初是由若干四面环水的垛子“拼凑”而成的。仅据1922年的《兴化县城厢图》可见当时依然存在于城厢地段的诸多垛岛,如东门外的向家垛、吉家垛、李家垛、费家垛,南门外的任家垛、花园垛,西门外的侯家垛、梁家垛、太平垛;还有不以“垛”命名但也属于垛形的,如大尖、小尖、龙珠岛、百花洲、方壶岛,遍布兴化城南北四门。兴化可谓是一座“水网垛城”。虽然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构筑城基的垛子也在不断地被改造与重塑,有的垛子由于河流的开挖被人为分割开来,有的垛与垛因为城市的发展连接成了整体。但垛城地形的轮廓仍可辨识。兴化湖荡围城、城在水中、联垛筑城、城水共生,这种以垛为母体、城垛功能维系、联垛为城的独特发展方式,不同于其他水乡城镇单纯沿河而居的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兴化古城四围皆水、田环布,展现了“水、城、垛、园”共生的里下河水乡环境风貌,郑板桥词曰:“吾家家在烟波里,绕秋城藕花芦叶,渺然无际。”
2.面积不大。兴化最初筑城时,受地形所迫,四围皆水,只能以北宋县署为中心、以南北塘为车马要道,“联络附近垛田,合而为城”,故城池建成后,有内城而无外城。城外湖荡浩淼,无法建郭,即以水为障。城墙外就是滔滔大水形成的天然城濠,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池。出于南宋建城时应对北方蒙、金威胁的军事需要,仅在西北、东北方向设城堡、关门陈为北方依托。长期以来,一直居僻远之域,享无战之安。后来随着城区的发展,不断向城厢扩展,形成小城大厢的城区格局。城外关厢地区依然群垛横陈,溪水环绕。
3.小城大厢。兴化古城规模不大。陈垓筑土城时,很多无法并入城内的垛子后来成了商业主街的延展区,形成了关厢。兴化古城规模不大,且因产业特点而城乡紧密依存,因兵事特点而城墙内外皆安,所以关厢繁荣,乃至甚于城内。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城区人口的增加,兴化城厢地区不断扩展,兴化城区随之日渐扩大,其组成、划分也是从简单渐至复杂。明中期以后,作为里下河地区的水运网络枢纽,兴化人口激增,商业兴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垛块的不断稳定扩大,兴化人民借助便利的水运,关厢地区进一步向城郊拓展,合并了许多近城原本作为农田的垛岛。自杨吴至南宋以至于明清当代,兴化城之形态先从“有县无城”变为“六里之城”又至“小城大厢”。兴化四门外均有关厢,设置里铺,庙宇公祠众多,聚集着商业手工业作坊,是重要的商肆聚集区。随着城区的发展,不断向城厢扩展,四门关厢的总面积偏大于城内,依托水运交通优势,关厢繁荣发展,最终形成“小城大厢”(四个关厢面积与城墙内面积相比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独特城市格局。街巷的分布并未局限于不大之城圈,而往外沿着水路不断外溢增扩,留存至今的东门、北门、西门之三大历史街区,在古代实皆为溢出于城墙之外的街巷。四门之外分布着“东城外大街”“西城外大街”“南城外大街”“北城外大街”四条官道及若干鱼骨状深巷。“金东门”“银北门”商业区更是繁盛一时,甚至比城内部分里坊还要繁华。
4.轮廓不整。由于兴化城区四面环水,只能依照地势,随着河荡水系的变化而构建,随形走势,连接附近垛田,合而为城,故城墙轮廓与常见的四方形或圆形城池迥异,兴化城池“非圆非方,凹凸不一,颇具畸形,与他域异”,极不规整,与附近州县迥然不同。民国时期阮性传在《兴化小通志》析其原因道:“想因四面环水,当时因昭阳镇遗址联络附近垛田,合而为城,固非迁就于风水之说。”由若干垛子拼合而成的兴化城,只能就着地形因势而为,尽量用一个不规则的形状,将城内的地盘扩展得广一些,那种街巷横平竖直、形制中规中矩的棋盘状城池在水网密布的兴化地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呈现的。兴化古城城池形态随水道而蜿蜒曲折,形态不规则:城内河街并行、河桥相映,城内外河渠湖荡互通、十水汇城。正是因为这种不规整,所以从空中俯瞰,整个兴化城的地形酷似一条游龙,东门外为“龙头”,北门外是“龙尾”。在“龙头”上有张开的“龙口”,“龙口”处有一垛岛,形似“龙舌”,称为“龙舌津”。“昭阳十二景”之“龙舌春云”,即指这一带。此处向北还有一圆形垛岛,名曰“龙珠岛”,上有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的“龙珠寺”,又名龙珠禅院,清初国师木陈(道忞)曾来寺弘法,“环带龙舌津之右,为邑中名胜”。
5.兼具防洪。兴化城初建时,为方便船只进出城,在四座城门之侧,设有四座水关,以沟通城内市河与城外水系,形成四门四水关,民国时增为六座城门,河水由水关入城形成市河。兴化的市河主要由两道呈“丁字形”的东西市河和南北市河构成。宋元初筑城时,城内水自南水关而来,从西水关而出。明嘉靖时期,县令傅珮整浚水系,在北水关修玉带河,引水入海子池,再由西水关出城,城内水系形成防洪设施,与城外水系相通。城内“汪洋若海然”“大旱不竭”的海子池、升仙荡构成天然蓄水池,调节着城内水位。城与水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对于水多陆地少、无舟不成行的兴化水乡而言,市河既是沟通内外的主要通道也是城区防洪抗旱的重要载体,亦为市民生活提供了水源保障与生活便利。人家枕河而居,一派水乡风光。
因循垛岛团簇联缀而成的兴化古城,是别具一格的水垛之城。这座城池既是兴化民众安全的保障,也是城区防洪的重要护障。这是一块处于湖荡之间的荷叶地,同时也是一块文化灿烂、俊彦辈出的风水宝地。兴化先后产生过一百多位进士,其中大部分成长于或曾生活在兴化城区,高官显宦、文学巨擘、书画名家、学界大师辈出,成为“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
兴化以政治立城,军事护城,经济拓城,文化兴城,谱写了绵绵800年的城市发展史。众多大小不一的垛岛是兴化立城的根基,兴化城池因循垛岛的走势连缀而成;四隅的垛岛是军事护城的据点和屏障;经济拓展的空间和延伸的方向在于城厢及四厢大大小小的垛岛,形成小城大厢;城区美丽而安静的垛岛也是兴化文化开展的重要场所并辐射四方。作为全县的文化中心,兴化城区是兴化文人培养、交流的主要集中地和重要活动场所。许多宦海名流,文化名人生活在垛岛上,文化名园布局在垛岛上,如宗臣故居在侯家垛,陆西星著书立说在方壶岛,解学龙的解家花园在花园垛,李鱓墓在太平垛。曼园、柳园、枣园、百花洲等文人雅集之所,都分布在海子池、沧浪河一带的垛岛上。兴化城区的宗教文化,和兴化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互动和影响。许多古刹名观建立在垛岛上,依水边垛岛布局构建。如龙珠寺在东城外东门泊龙珠岛,法轮寺位于兴化东城外南津之畔的垛岛上,瓢庵位于兴化东门外东门泊与南津交汇处的一座近陆瓢状垛岛上,极乐寺、回澜寺、慈云寺在西城外垛岛,金龙四大王庙位于兴化城北北窑庄濒乌巾荡的垛岛,等等,这些都对兴化城区的布局不无影响。
兴化城池内外,是兴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重大事件发生发展的重要舞台,一幅幅鲜活生动具有兴化特色的“清明上河图”在水垛之城徐徐展开,精彩纷呈,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