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兴化日报
- 发布日期:2024-12-20 15:35
- 浏览次数:
地球上有一座年轻的“雾森”景区,你知道在哪里吗?这里,就是兴化水上森林。通常森林在山上,而这里成千上万的巍巍林木却长在平原,生在水中。景区内,船在林海行,人在水上飘。林下二月兰,枝上万鸟腾。小桥引碧波,风车提绿水,竹筏漂流缓,鸬鹚捕鱼欢。这里是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是国家级4A旅游景区,人们誉她为“苏中九寨沟”“华中鸟天堂”“天然大氧吧”。
水利兴邦
——这方土地是从水里捞出来的
兴化是里下河腹部的锅底洼,东频与海,西达于湖,“四水投塘”,灾害频仍。近百年内,大小水灾30余次,水及民屋檐,舟在城中行。全县平均地面真高2.4米,水域滩地占30.74%,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而千垛镇就处在西北湖荡地区,耕地高程均在2米左右,其中15%是开荒地,高程在1.4米以下,地势极低,土质粘重,地下水位高,因此常年围水,涝渍严重。水面滩地占全县3/4,其真高为负下,“天鹅荡无风三尺浪,黄土沟十年九不收”。1954年降雨1481.3毫米,其中7月降雨661.9毫米。全县大涝,受淹95.9万亩,其中颗粒无收42.81万亩,圩外湖荡地区全面绝收。
为尽力战胜天灾,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兴化人民在食不果腹的困境中咬紧牙关,勒紧裤带投入水利建设。上世纪50年代,连年投入治淮、整治范公堤闸站及入海诸港工程,制止了卤水倒灌,并基本摆脱外来客水为害。政府实行“以工代赈”政策,农民投工后有饭吃、有活干,大型工程效益显著。
乡村小型水利方面,以疏浚河道、水系配套为主,仅1950年全县动员1.6万多人,调出4000多条船,当年开挖10条干河上的122座土坝,李健乡在战争年代是敌后游击区,为堵住敌船还乡扫荡,在河道的交通要口搞了许多明暗土坝,现在开挖浚深虽然繁重,但还是按时完成了任务。到60年代后期,江都抽水站建成,新通扬运河开拓,东北拓展了入海诸港,从战略上改变了全境的水流方向,由原东西向为主改为南北向为主,西南承接来水,东注串场河,北注“四港”、射阳湖入海。为适应水系变化,70年代对境内南北向干河进行大规模开挖整治。1976年冬,李健乡开挖了连接中堡的李中河,全长20.75公里,口宽30米,共投入工日110.1万个,完成土方180.98万立方米,并配套桥梁10座。此外,还开挖中引河、西孤峰河,使“大众、吴公、平旺”三湖联通,共同调蓄,加快来水北排入海。
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上世纪60年代集中力量,联并小址圩,新建大联圩,缩短防洪战线;70年代综合治理,新建圩口闸;80年代挖潜配套,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全面完成了耕作制度改革,由历史上的一年一熟老沤田改为水旱交替,稻麦棉绿肥轮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把这方土地从水中捞出来了。那时没有机械,全靠成千上万农民的一付铁肩,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一锹一锹地挖,一担一担地挑,如果没有民工在冰天雪地内苦干、实干、拼命干,没有各级政府的投入,那么这方古老的荒地仍沉睡在水底。
水杉林立
——这方土地上的“活化石”
千年荒滩露出水面,不少地方兴修联圩,围垦种粮,但一到汛期,湿地仍然是蓄水池,围垦收益甚低。对此,各级领导、农林院所科技人员与老农一道反复研讨,在实践中创造了“林、垛、渔”相结合的模式,并发现耐水林木中水杉尤为突出,适应性强,生长快,喜光耐湿,树干直立,树下可种耐荫作物,亦可水产养殖。1976年-1977年县委组织有关部门,从湖北荆州等地引进水杉5万株、池杉7万株,引进苗木自繁500万株,购进杉树种子1.5万公斤,乡村林场负责培育,苗木自给有余,接着各级党政积极组织造林活动,县委老书记黄树祥同志,1960年1月-1981年5月,在兴工作21年,他亲临一线,带领县级机关干部到李健乡滩地栽植水杉,机关分为党群口、宣传口、工交口、农水口、财贸口等等,轮流前往,每个口2-3天。笔者当时在农业局工作,属于农水口这一组,故有缘参与这次有历史意义的义务植树劳动活动。当日,各局人员自带工具,自备干粮饮水,先到县政府大门口集中,步行到严家庄上机帆船,一直开到顾赵庄下船,再上乡政府调用的水泥船,分批前往李中河舜生桥旁的滩地。当时是早春天气,湿地里已不存水层,还有些潮湿,反正大家都穿的解放牌黄色球鞋正适合在地里劳动。村里已派人清理荒草,放样定位。力气大的男同志用大锹挖土开塘,力气小的女同志用小锹铲土清塘。干到中午,大家坐在岸埂上吃干粮,稍息片刻,接着植树、填土、浇水、验收一条龙作业。返回机关时已天黑了,同志们都感到很累,但知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大家情绪饱满,热情洋溢。
水杉属于最古老、最特殊、最珍贵的孑遗植物,早在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就诞生了,但是第四纪冰期之后,冰川频繁来袭,覆盖了整个中欧地区,地表生物几乎全部衰亡,水杉也不例外。在1948年以前,科技界一直认为水杉已从地球上灭绝,但是冰川在亚洲多分布在高山附近,却巧妙地留下了一些无冰区域,我国四川、湖北、湖南交界处,躲过冰袭一劫,成了少数水杉的避难所。
水杉的重新发现,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1941年冬湖北农学院干铎教授在四川万县磨刀溪首次发现的一颗似松非松、似杉非杉的古树,遗憾的是,带回的枯枝标本尚未鉴定,就在战乱中丢失了。1943年农业部技正王战还是在磨刀溪发现一棵“神树”,初步鉴定为水松,后经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和郑万钧皓首穷经、刻苦研究,终于在1948年完成鉴定工作,定名为水杉。水杉活体的重新发现,相当于“活恐龙”重现,这是20世纪中叶世界植物界的重大事件,震动了整个科技界,为此胡先骕先生还写了一首科普长诗《水杉歌》。陈毅同志知悉后大为赞赏,推荐到《人民日报》,于1962年2月17日发表,还写了读后感:“胡老此诗,介绍中国科学上的新发现,证明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立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诗末结以‘东风伫看压西风’,正足以大张吾军。此诗富典实,美歌咏,乃其余事,值得讽诵。”后胡先生又将此诗译成英文,1966年刊登于香港《东方地平线》杂志,被誉为亘古未有的科学诗。
水杉在我国重新发现,似乎隐隐体现着中华民族历经浩劫而又复生的民族精神,有着坚韧、顽强、不畏艰险、适应环境的特殊性格。水杉无愧于“中华民族树”,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一级保护生物。世界各地都从我国引种,似乎成了对外交流的“使者”。1972年周恩来总理赠送24千克水杉种子给朝鲜,1978年邓小平访问尼泊尔也赠予两株水杉苗,美国总统尼克松还把他的游艇命名为“水杉号”。现在世界五大洲有70多个国家种植,在国内,水杉发展更为迅速,先在北京植物园培育,各有关大专院校扩繁推广,如今已广布全国各地,一般认为海拔700米-1500米生长较好,而兴化西北部地面真高仅1米-2米,利用沼泽滩地营造水杉林2.1854万亩,现长势相当好,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就是“水立方”上的“活化石”,是水杉重现后的又一奇迹。
水园揽胜
——这方土地成了“肾肺”
效应叠加的生态园
湿地种上林木还不等于公园建成,一个让人观光、修身、养性的景区必须将若干旅游资源聚集起来,呈现大自然、动植物和人类的和谐之美。
首先要彻底改变“无船不行、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解放后,兴化只有晴通雨止的兴邮土路,直到1976年兴盐公路通车,才有一条完整的路。1980年后,国道、省道相继建成,在省、地支持下,实行民办公助,兴建县乡支线。目前,水上森林景区东临宁靖盐高速,西靠京沪高速,省道大兴金公路穿境而过,市级兴沙、兴横公路纵贯全境。其中兴沙公路全程仅31公里就新建顾赵桥等大桥7座,舜生桥等小桥22座,克服了水网地区取土难、建桥多等重重困难,于1987年终于全线通车。水路交通方面,境内有省级航道上官河、大溪河、下官河,全部疏浚,兴化一号水路游轮直达千垛菜花景区、李中水上森林以及中堡大纵湖等地。
与此同时,当地乡政府投资1110多万元买断农户林木产权,新建景区道路、人工驳岸、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接着兴化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自筹资金6010.8万元,投入里下河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园内有石桥卧波、亭台凌云、水上栈道、曲径通幽、森林迷宫、落鹭亭、孔雀桥等等,还打造了具有人文特色的“好汉林”“快活林”,以体现兴化是“水浒”的摇篮。2004年5月验收,江苏省最大的人工生态森林,终于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全面建成。
目前,在水杉编织的童话世界里,最奇特的是“梦中雾森”,清晨水气在林中慢慢升腾,紫色的花海在雾中若隐若现,有效结合森林环境,产生被誉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漫步其中犹如绿野仙境。最壮观的是“华东鸟天堂”,林鸟合一,筑巢生息,有白鹭、野鸭、猫头鹰、黑杜鹃、草鹦鹉等110多种珍奇鸟类6万多只,黄昏时百鸟归巢,欢歌鸣啭,啼声时而高亢,时而婉转,侧耳倾听,仿佛是天籁仙乐。春天有梦幻二月兰,鲜花与绿树碧水相映成趣;夏季是避暑胜地,走在绿荫蔽日的栈道上,三叶绿岛烟雨染,满池荷花别样红,片片荷叶肩并肩,朵朵红花手拉手,一叶小舟穿越花海,一腔凉意油然而生;秋季至初冬,正是10万水杉“映山红”之季,森林景区层林渐染,色彩斑斓,参天红杉与垛田收获、水产捕捞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整个景区就是一项保护湿地的示范性工程。顾名思义,湿地就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湿地的适度开发利用仍坚持以水为底色,这里有水稻、水产、水禽、水果、水鸟、水牛、水生蔬菜、水仙花草、耐水林木、“三水”饲草,还有水车风车、水筏漂流。此外,施耐庵所著《水浒》,郑板桥笔下的水竹,兴化本名称昭阳楚水,这些都离不开水,离不开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它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孕育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物种储存库、气候调节器,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与“地球之肺”森林、“地球之心”海洋,并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水上森林景区就是在“保湿地增林木”的前提下,把林、花、鸟、鱼和桥、亭、栈、筏等资源结合成旅游胜地。它不仅成为“祥泰之州、水乡兴化”的一张名片,更引人注目的是:生态的湿地,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增添了神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