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兴化
文正流风
  • 信息来源:兴化日报
  • 发布日期:2024-07-17 15:32
  • 浏览次数:

思想的力量可以有多大。北宋苏州人范仲淹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究竟可以留下什么?

有时候,我会想到自己,这大都是我对人生产生怀疑的时刻。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我这样的平凡人面前,简直就无法回答。更多时候,我在陌生的环境中,忽然就开始回忆自己刚刚走过的几十年。我在小镇度过童年和少年,然后去高邮学习,到兴化柏家小学教书,再到镇初中教书,后来就到兴化工作,一晃十年就过去了,乏善要陈。一个人的十年,何其宝贵,可是,我留下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我在时间的横轴上移了一个小点,在空间的纵轴上也移了一个小点,但我还是我。这几乎是一个悲剧,但没有人承认这是悲剧,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历史对普通人,总会宽容得多。中华五千年历史,能出几个范文正公?

幸甚至哉,历史将范仲淹送到了兴化。年轻的范仲淹,在刚踏上仕途不久,就来到了兴化,一切刚好,一切都好。

我们应该记得那个著名的求学故事。当年范仲淹在长白山澧泉寺苦读,宋人笔记多次记载了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

《墨客挥犀》卷三载:

庆历中,范希文以资政殿学士判邠州。予中途上谒,翌日召食。时李郎中丁同席,范与丁同年进士也。因道旧日某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这个故事多少掺入了夸张成分,为贤者制造正面故事以烘托其高大上形象,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然而结合范仲淹幼年生活的窘境,求学时或有三餐难以为继的事情发生。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两年后母亲谢氏因为“贫而无依”,携小范仲淹嫁长山朱家。

不难想象,范仲淹童年与少年生活的艰难,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匮乏,寄人篱下的感觉也让他成熟得很早。有如此经历的范仲淹自然能够深刻体会下层人民的苦难,到泰州、兴化后,历尽千辛万苦,争取上司支持,发动民众参与,筑成绵延百里的捍海堤,解民倒悬之苦。由于解决了海水倒灌的大问题,庄稼可以自然生长,良田增多,逃荒外地的百姓开始回迁,兴化得以逐渐兴旺起来。

范仲淹主政兴化的时候,正是二十七八岁的年龄,也是斗志昂扬的年纪。他从小受儒家教育,治国平天下永远是终极理想,既然还没有走上治理国家的上层平台,先把兴化小邑治好吧。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小邑亦是如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决定把兴化建成一座美好的城市。

首先是治理水患。

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32岁的范仲淹从集庆军任上调任泰州,监西溪镇盐仓。

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改知兴化县,时年37岁,和所有年轻从政者一样,心里涌起千般豪情。范仲淹之前的人生履历很清晰,可谓一帆风顺,27岁中进士,历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事,集庆军(今安徽亳州市)节度推官,后又调任泰州监西溪镇盐仓,如今又被任命为兴化知县。此刻,他站在兴化的土地之上,主政一方的欣喜很快退却,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摆在他面前。

北宋建国以来,统治者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政治逐渐安定,经济开始恢复,但是经历了唐末藩镇割据,军阀连年混战的局面,江淮一带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元气一时难以恢复。加之自然灾害不断,曾经给兴化带来福泽的常丰堰因年久失修,已经失去拦海护田功能,使得“海潮倒灌,大片耕地弃荒;西水狂泻,冲刷百里盐场。”海潮和洪水交替冲荡下的兴化经济,像病人进入危重阶段一样,衰败不堪,又如水中危舟,顷刻之间似乎就要覆灭。

范仲淹在其亲撰的《胡公神道碑》中写道:

“天圣中,余掌泰州西溪之盐局,目秋潮之患,浸淫于海陵、兴化二邑间,五谷不能生,百姓馁而逋者三千余户。旧有大防,废而不治。余乃白制置发运使张侯纶,张侯表余知兴化县,以复厥防。”

由于常丰堰久废不治,每年海涛都侵入内地危害良田。当时监西溪盐税的范仲淹首先向发运副使张纶提出修复海堰的建议。张纶接范仲淹呈请后,立刻向朝廷举荐其担任兴化知县,总负责海堰修筑工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O四载天圣四年八月事,所述甚详:

诏修泰州捍海堰。先是,堰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监西溪盐税范仲淹言于发运副使张纶,请修复之。纶奏以仲淹知兴化县,总其役,难者谓涛患息,则积潦必为灾。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灾十一,获多亡少,岂不可乎!”役既兴,会大雨雪,惊涛汹汹且至,役夫散走,旋泞而死者百余人。众哗,言堰不可复。诏遣中使按视,将罢之,又诏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同仲淹度其可否。令仪力主仲淹议,而仲淹寻以忧去,犹为书抵纶,言复堰之利。纶表三请,愿身自总役,乃命纶兼权知泰州,筑堰自小海寨东南至耿庄,凡一百八十里,而于运河置闸,纳潮水以通漕。逾年堰成,流逋归者二千百余户,民为纶立生祠,令仪及纶各迁官。

从上文可知,范仲淹修筑海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在工程规划论证阶段,就有人提出,以长堤阻挡海水,虽说可免海水倒灌之灾,但雨水若多,则易导致内涝,亦有危害,不如不搞。张纶权衡再三,以“涛之患十九,而潦之灾十一,获多亡少,岂不可乎!”答复反对者,力促此事。

等到张纶力排众议,工程实施之时,又遇天灾,忽降大雨雪,海涛汹涌扑岸,冲毁修建物,工程人员死亡百余。古人十分迷信,士兵、民工非常恐慌,以为得罪海神,纷纷逃跑。范仲淹关键时刻显示领导本色,大风卷起怒涛冲到他腿上,兵民惊惧,纷纷躲避,他神色自定,与同参加工程的好友滕宗谅一起向大家分析利弊,以情理安抚,人心稍安。

但是,由于此不祥征兆,加之有人死亡,朝中开始流传对他们不利的谣言,说修筑海堰已经死亡数千人,民怨沸天。朝廷听闻后,任命胡令仪为淮南转运使,前来考察。胡令仪曾任过海陵知县,对海陵情况较熟悉,视察之后,感叹当年的海陵“红粟流衍”“仓储之积靡穷”,如今的海陵苦于海水倒灌,庄稼无收,杂草丛生,芦苇茂盛,人烟渐至稀少,实在让人慨叹。对海陵富有感情,并且了解实情的胡令仪,坚决支持范仲淹的意见,并亲自参与工程建设的领导工作。

有上司的支持、百姓的拥戴,范仲淹带领4万多民工,展开手脚,与海魔作斗争。据《范集·泰州张侯祠堂颂》记载:海堤“起基于天圣三载之秋”,未几,范仲淹以丁忧去职,为使工程能够继续下去,范仲淹“有书与发运副使张纶,言复海堰之利。”天圣六年(1028年)春筑成一条长150华里的拦海大堤——捍海堰,并建有草埝、苇港等十多座石质水闸。“自后海陵、兴化、盐城等县田土皆得种时,不特百姓有粮,及诸盐场亦赖以培养煎烧气力者。”

海堰修复完成,范仲淹谦虚地将修复海堰的功劳归于张、胡二公,称自己仅仅是“始谋之”。然而,司马光《涑水记闻》中记载此事时说到:“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可见范仲淹对于修复海堰的实质贡献不逊于张、胡二公。

范仲淹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及官员的楷模,深受后世景仰。无论是其文才,还是其浩大的胸怀,以及“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伟大情怀,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人。兴化迎来这样一位两宋历史上几臻完美的伟人,何其有幸!

其次是兴学重教。

范仲淹在兴为官四载,时间虽不能说长,却对兴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留下了传承千年的景范文化。

古人评价历史人物,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三者居其一,足以名垂百世。范仲淹则在三个方面皆有卓越成绩,富弼极力称赞说:“人获一善,已谓其难;公实百之,如无有然!”金元好问亦赞叹云:“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

范仲淹为他的继任者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无论是为官、为文,还是为人,范仲淹都可堪称榜样。这种良性传承为兴化百姓培养了不少好官,范仲淹之后,有詹士龙、胡顺华、欧阳东凤等一脉相承。兴化籍人士在外为官者,亦牢记范公事迹,施政一心为民,受百姓立祠纪念也为数不少。

范仲淹在兴化的第一功绩是修筑捍海堤,除此之外,他对兴化教育贡献也极大,其开创发扬之功,兴化享其泽久矣。他深刻懂得人才的重要性,而人才的培养,首推教育,所以范仲淹在兴化,建学宫,施教育,开兴化学政之风。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在景色宜人的兴化南城外老坝头建文庙,庙内建学宫,学宫内构有文会堂和清风堂。这是全国最早的学宫之一,比他日后官至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昭令天下兴办府州学宫的“庆历兴学”要早上20年。可以说,兴化是他创办学宫的首次尝试,是实验样本,为以后在全国大规模推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范仲淹在兴化期间延请自己好友滕子京以及其他知名学者赴兴化讲学。一时人才俊杰齐聚文会堂,为兴化学子开拓了眼界,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崭新世界。这个世界是兴化建县之后一直没有的,也是人们苦苦追求的,兴化人文昌盛始于范仲淹。

实际效果如何呢?我们只要看看以下名字,就明白一座优秀的学宫会给地方上带来多么大的福祉。自宋以来,兴化学风一日盛过一日,人才辈出,历史上光进士就出了一百多位,其中文武状元各一名。文学艺术人才层出不穷,施耐庵、陆西星、宗臣、郑板桥、李鱓、任大椿、刘熙载,或是文学大家,或是书画名家,或是学者达人,到了近现代,更出现了李详、李继侗、喻兆琦、钮经义、李德平、朱亚杰、王振义等经世之才。 (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