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兴化:“音乐大咖”郑板桥开创的曲种,究竟有多好听?

信息来源:顾秀文 毛晓华 发布日期:2024-04-15 11:14 浏览次数: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作为“板桥道情”第三代传承人的陆聪这些天格外忙碌,恰逢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垛田菜花节开幕,作为当地最具特色的节目,《板桥道情》成为兴化接待八方游客的必选节目。多年来,“板桥道情”从一个地方小曲种到登上2024中国非遗春晚舞台,背后是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努力。

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也是“音乐大咖”

      提起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大家都熟悉,用现代话语来形容,他是一位“一专多能型人才”,他的三绝诗书画,独树一帜的板桥体书法都令后人着迷,除此外还有不少人着迷于郑板桥的“怪”,着迷于他“难得糊涂”的处事态度。但鲜为人知的是,郑板桥对音乐也很有研究,由他填词创作的十首《板桥道情》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词曲中以平凡而简练的字句,娓娓道出了民间痛痒,在兴化水乡沃土被广为传唱。

      85岁的徐枫树是“板桥道情”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自幼钟情道情,对道情研究颇深。

      徐枫树介绍,“道情”是一种民间小调,相传原来是道家用以传道的工具,故名“道情”。后流传到民间,深受百姓喜爱,成为民间艺人谋生的手段。民间艺人手执渔鼓、简板,走街串巷,在书场、小剧场、茶馆等地演唱道情,演唱曲目有《珍珠塔》《十把穿金扇》《白蛇传》《孟姜女》等民间故事。由于常用渔鼓和简板作伴奏,所以也叫“渔鼓道情”。

      而郑板桥看中了这一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1725年始作道情,他将坎坷的生活经历,升华提炼为艺术作品,历经十多年,写下十首道情,分别描绘了清代社会底层的渔翁、樵夫、农夫、道人、僧人、书生、乞儿、隐士等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他自己历尽曲折后向往自由自在平静生活的真实写照。后人将他的这10首曲目统称为《板桥道情》。

      这十首道情,尤以第一首《老渔翁》最负盛名,流传最广: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鲁迅先生在《怎么写》一文中说:“宁可看《红楼梦》,也不愿意读《黛玉日记》;《板桥家书》我也不喜欢看,不如读他的《道情》。”

地方小曲种登上非遗春晚舞台

      与淮剧、通剧、锡剧等相比,“板桥道情”虽属地方小曲种,但在水乡兴化,郑板桥的家乡, 因为对板桥先生的特殊情感,《板桥道情》广受群众欢迎。

     “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陆聪,五年前,音乐专业的他与《板桥道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开启了表演板桥道情及讲解工作。

      陆聪说,板桥先生的填词则赋予了道情兴化本土特色,无论是“羽”调式,还是“宫”调式,都起落有致,让人们感受到当年板桥先生的真实情感,即强烈要求个性解放,渴望从想象中的山林、湖泊、古庙、蓬门、柴扉中得到精神的自由。

      刘泽旺是兴化淮剧团国家二级演员,他是“板桥道情”第二代传承人,为了尽快学好板桥道情的演绎,陆聪经常蹲守淮剧团,等候演出归来的刘泽旺老师,跟着老师练唱腔,练咬字。夜幕降临,淮剧团里依旧是曲声绵绵。

      初唱不知曲中意,再唱已是曲中人。为了更深入地演绎板桥道情,讲好板桥故事,刘泽旺经常会带着爱徒陆聪去拜访自己的师父、“板桥道情”第一代传承人徐枫树老人。作为一名群众文化专业资深工作者,徐枫树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道情文化。提起当年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唱,老人一直记忆犹新。1972年,由于专业演员没能及时赶到演出场地,在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徐枫树替补登台演唱道情。

     “当时心情很紧张,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学得像不像,群众认不认,下面有一百多个观众呢,献上正宗的一段板桥道情老渔翁,唱个羽调式,然后再唱首白娘娘-昆仑山盗仙草的银柳诗,个个高兴,叫好!”徐枫树回忆起当年的一幕不禁哼唱起来。“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

      今年初,2024第六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在北京完成录制,兴化市板桥艺术团表演的非遗曲牌《板桥道情》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节目参与晚会演出。

      据了解,本次春晚演出,《板桥道情》以第一首著名的《老渔翁》为基调,结合其余几首曲子,编排出5分钟左右的主曲,以音乐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老樵夫、老道人、小乞儿以及文人雅士在青山绿水间自遣自歌的景象,配合主曲同步呈现。

古老剧种的现代传承

     “高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板桥道情》。”陆聪说,后来大学毕业后,自己成为音乐老师,因为对道情念念不忘,专门拜师学艺。

      然而从一名音乐老师到“板桥道情”非遗传承人,这之间还有个故事。

      泰州兴化作为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垛田油菜花更是入围全球四大花海,在此基础上,兴化打造四季旅游城市,而游客到一个城市,往往会前往当地博物馆参观,因为那是一个城市文化精髓所在地,兴化博物馆想招聘一名专业的《板桥道情》表演者,在博物馆开辟一个固定节目,为来兴化游客表演。

      于是,有着音乐基础,又对《板桥道情》感兴趣的陆聪顺利入职。

      这些年,陆聪也在对“板桥道情”这一古老剧种进行守正创新。

     “《板桥道情》的曲调是扬泰地区的民间小调,唱词的特殊格式是‘耍孩儿’。”陆聪说,板桥先生填的词意境优美,很多游客听后都能唱上几句。

      与以往一人手执渔鼓、简板,走街串巷不同,如今的《板桥道情》加入了情景剧的模式,让观众能沉浸式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郑板桥开仓放粮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们将道情与这故事进行编排,最终呈现出了很好的效果。”陆聪说。

      对于未来如何传承这一剧种,陆聪也表达了担忧。“现在兴化《板桥道情》专业表演者大概有50多人,对于青少年这块的培养还不够。”

      陆聪说,他们也经常会到学校进行宣传,孩子们也很欢迎,但还没有形成制度化,比如开设专门的课程,选拔好苗子。“包括泰州几所大学,本身都有音乐课,希望能够让《板桥道情》进入课堂,让感兴趣的人进行专业的学习传承。”

      当地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人才和创新的问题,去年,兴化举办首届《板桥道情》演唱大赛,比赛以板桥道情为基础,鼓励用兴化道情元素改编的新创作品参赛。

     “板桥道情的传承在于群众的认可与热爱,这次比赛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老年群体的悠悠吟唱,更多的是许多年轻人的花样演绎以及小朋友活跃表现的身姿,令我倍感欣慰……”比赛结束之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扬州市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杨华如此评价。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作为“板桥道情”第三代传承人的陆聪这些天格外忙碌,恰逢泰州兴化垛田菜花节开幕,作为当地最具特色的节目,《板桥道情》成为兴化接待八方游客的必选节目。多年来,“板桥道情”从一个地方小曲种到登上2024中国非遗春晚舞台,背后是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努力。

 

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也是“音乐大咖”

提起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大家都熟悉,用现代话语来形容,他是一位“一专多能型人才”,他的三绝诗书画,独树一帜的板桥体书法都令后人着迷,除此外还有不少人着迷于郑板桥的“怪”,着迷于他“难得糊涂”的处事态度。但鲜为人知的是,郑板桥对音乐也很有研究,由他填词创作的十首《板桥道情》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词曲中以平凡而简练的字句,娓娓道出了民间痛痒,在兴化水乡沃土被广为传唱。

85岁的徐枫树是“板桥道情”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自幼钟情道情,对道情研究颇深。

徐枫树介绍,“道情”是一种民间小调,相传原来是道家用以传道的工具,故名“道情”。后流传到民间,深受百姓喜爱,成为民间艺人谋生的手段。民间艺人手执渔鼓、简板,走街串巷,在书场、小剧场、茶馆等地演唱道情,演唱曲目有《珍珠塔》《十把穿金扇》《白蛇传》《孟姜女》等民间故事。由于常用渔鼓和简板作伴奏,所以也叫“渔鼓道情”。

而郑板桥看中了这一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1725年始作道情,他将坎坷的生活经历,升华提炼为艺术作品,历经十多年,写下十首道情,分别描绘了清代社会底层的渔翁、樵夫、农夫、道人、僧人、书生、乞儿、隐士等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他自己历尽曲折后向往自由自在平静生活的真实写照。后人将他的这10首曲目统称为《板桥道情》。

这十首道情,尤以第一首《老渔翁》最负盛名,流传最广: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鲁迅先生在《怎么写》一文中说:“宁可看《红楼梦》,也不愿意读《黛玉日记》;《板桥家书》我也不喜欢看,不如读他的《道情》。”

地方小曲种登上非遗春晚舞台

与淮剧、通剧、锡剧等相比,“板桥道情”虽属地方小曲种,但在水乡兴化,郑板桥的家乡, 因为对板桥先生的特殊情感,《板桥道情》广受群众欢迎。

“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陆聪,五年前,音乐专业的他与《板桥道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开启了表演板桥道情及讲解工作。

陆聪说,板桥先生的填词则赋予了道情兴化本土特色,无论是“羽”调式,还是“宫”调式,都起落有致,让人们感受到当年板桥先生的真实情感,即强烈要求个性解放,渴望从想象中的山林、湖泊、古庙、蓬门、柴扉中得到精神的自由。

刘泽旺是兴化淮剧团国家二级演员,他是“板桥道情”第二代传承人,为了尽快学好板桥道情的演绎,陆聪经常蹲守淮剧团,等候演出归来的刘泽旺老师,跟着老师练唱腔,练咬字。夜幕降临,淮剧团里依旧是曲声绵绵。

 

初唱不知曲中意,再唱已是曲中人。为了更深入地演绎板桥道情,讲好板桥故事,刘泽旺经常会带着爱徒陆聪去拜访自己的师父、“板桥道情”第一代传承人徐枫树老人。作为一名群众文化专业资深工作者,徐枫树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道情文化。提起当年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唱,老人一直记忆犹新。1972年,由于专业演员没能及时赶到演出场地,在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徐枫树替补登台演唱道情。

“当时心情很紧张,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学得像不像,群众认不认,下面有一百多个观众呢,献上正宗的一段板桥道情老渔翁,唱个羽调式,然后再唱首白娘娘-昆仑山盗仙草的银柳诗,个个高兴,叫好!”徐枫树回忆起当年的一幕不禁哼唱起来。“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

今年初,2024第六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在北京完成录制,兴化市板桥艺术团表演的非遗曲牌《板桥道情》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节目参与晚会演出。

据了解,本次春晚演出,《板桥道情》以第一首著名的《老渔翁》为基调,结合其余几首曲子,编排出5分钟左右的主曲,以音乐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老樵夫、老道人、小乞儿以及文人雅士在青山绿水间自遣自歌的景象,配合主曲同步呈现。

古老剧种的现代传承

“高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板桥道情》。”陆聪说,后来大学毕业后,自己成为音乐老师,因为对道情念念不忘,专门拜师学艺。

然而从一名音乐老师到“板桥道情”非遗传承人,这之间还有个故事。

泰州兴化作为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垛田油菜花更是入围全球四大花海,在此基础上,兴化打造四季旅游城市,而游客到一个城市,往往会前往当地博物馆参观,因为那是一个城市文化精髓所在地,兴化博物馆想招聘一名专业的《板桥道情》表演者,在博物馆开辟一个固定节目,为来兴化游客表演。

于是,有着音乐基础,又对《板桥道情》感兴趣的陆聪顺利入职。

这些年,陆聪也在对“板桥道情”这一古老剧种进行守正创新。

“《板桥道情》的曲调是扬泰地区的民间小调,唱词的特殊格式是‘耍孩儿’。”陆聪说,板桥先生填的词意境优美,很多游客听后都能唱上几句。

 

与以往一人手执渔鼓、简板,走街串巷不同,如今的《板桥道情》加入了情景剧的模式,让观众能沉浸式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郑板桥开仓放粮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们将道情与这故事进行编排,最终呈现出了很好的效果。”陆聪说。

对于未来如何传承这一剧种,陆聪也表达了担忧。“现在兴化《板桥道情》专业表演者大概有50多人,对于青少年这块的培养还不够。”

陆聪说,他们也经常会到学校进行宣传,孩子们也很欢迎,但还没有形成制度化,比如开设专门的课程,选拔好苗子。“包括泰州几所大学,本身都有音乐课,希望能够让《板桥道情》进入课堂,让感兴趣的人进行专业的学习传承。”

当地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人才和创新的问题,去年,兴化举办首届《板桥道情》演唱大赛,比赛以板桥道情为基础,鼓励用兴化道情元素改编的新创作品参赛。

“板桥道情的传承在于群众的认可与热爱,这次比赛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老年群体的悠悠吟唱,更多的是许多年轻人的花样演绎以及小朋友活跃表现的身姿,令我倍感欣慰……”比赛结束之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扬州市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杨华如此评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