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解读
兴化市2019年经济运行统计分析
  • 信息来源:兴化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2020-03-17 11:43
  • 浏览次数:

 2019年,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克难求进,扎实工作,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部分工业、投资指标受非正常因素影响,出现下滑。

一、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一)从GDP核算来看,支撑强度明显不足。

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1.82亿元①,增长4.6%。增速列泰州三市四区第7位,低于泰州1.8个百分点。一是工业拖累明显。受国家统计督察和省统计执法检查等因素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9.0%,低于泰州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微增0.2%;二是服务业支撑力减弱。1-11月,全市实现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6.3亿元,同比下降9.8%(GDP核算,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采用1-11月份的重点服务业企业数据进行核算);非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下降11.2%。三是财政八项支出等GDP核算支撑指标低位运行。财政八项支出增速9.1%,较上年同期回落9.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速度和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长速度较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二)从产业发展来看,工业运行亟需关注。

1、工业运行快速下滑。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上半年的8.1%快速下滑至全年的0.2%,列泰州末位。2019年,全市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05.24亿元,同比下降9.0%;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6.9 %;规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 8.2 %;工业开票销售727.52亿元,同比增长8.9%;工业入库税金23.63亿元,同比下降0.6%;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2.3%;工业用电量49.9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3%。一是主导产业保持增长。2019年,三大主导产业完成规上开票销售401.6亿元,增长1.2%。不锈钢产业推动转型升级,完成规上开票销售222.3亿元,下降6.1%。健康食品产业知名度不断提升,完成规上开票销售118.9亿元,增长9.6%。高端装备产业中,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等企业加快创新集聚,完成规上开票销售60.4亿元,增长16.9%。二是重点企业总体偏弱。2019年,兴达钢帘线及48家成长型企业完成开票销售268.2亿元,下降2.9%;入库税金8.1亿元,下降10.2%。其中兴达钢帘线完成开票销售74.4亿元,下降17.4%;入库税金2.8亿元,下降14.5%。48家成长型企业累计完成开票销售193.8亿元,增长4.1%;入库税金5.3亿元,下降8.1%。三是梯队结构有待优化。2019年我市开票销售没有过100亿元工业企业,50-100亿元企业仅兴达钢帘线和申源集团2家。

2、服务业发展相对平稳。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97.15亿元,增长6.3%,实现服务业税收25.92亿元,下降13.9%;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4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服务业投资98.73亿元,下降1.0%。一是乡镇发展不平衡。全市124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昭阳街道32家、戴南镇19家、临城街道(开发区)18家、安丰镇9家、周庄镇8家。占全市总数的69.4%,其他乡镇的规上企业数都在6家以下,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不足三成,还有4个乡镇没有规上服务业企业;二是服务业企业行业老化且规模偏小。我市规上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咨询、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影响全市服务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三是规上服务业退多进少。受国家统计方法制度和服务业企业特性影响,2019年退出规上服务业企业58家,其中:无开票销售且涉及文化产业单位20家、投资额作为营业收入处理不予认可的政府平台公司5家、其他无开票销售、公司原始会计资料不健全的33家。由于新进规上服务业企业标准高②,难度大,今年规上服务业企业新增仅12家。

(三)从经济拉动看,“三驾马车”动力偏弱

1、固定资产投资渐行渐弱。201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呈倒V走势,1、2、3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5.2%、5.9%,1-10月、1-11月增速分别为5.4%、-5.0%,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8.7%。

2、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201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40亿元,同比3.3%,低于泰州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市实现批发业销售额997.19亿元,同比增长6.0 %;零售业销售额190.60亿元,同比6.0%。实现住宿业营业额14.22亿元,增长9.8 %;餐饮业营业额46.55亿元,增长7.9%。

3、进出口难中求进。2019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7.52亿美元,同比增长2.9%,高于泰州水平4.7个百分点,增速列泰州第3位,其中,出口7.29亿美元,同比增长3.6%,高于泰州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列泰州第4位;累计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增长45%,高于泰州平均水平46.4个百分点,增幅列泰州第1位。

(四)从三个口袋来看,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1、财政收入增速低位运行。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9.76亿元,增长0.9%,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31.4亿元,同比下降2.6%,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9.0%。

2、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2019年,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42元,同比增长8.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56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4元,同比增长8.8%。

3、企业盈利能力亟待增强。受多方因素影响,全市经济承受较大压力,2019年,全市完成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8.2%;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11%。企业盈利能力亟待增强。

二、存在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但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忽视,财政依存度、税收贡献率偏低,部分指标出现走弱、下行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财政依存度、税收贡献率偏低,财政收支压力显现。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4.6%、工业入库占工业开票比重仅3.2%,财政依存度和税收贡献率明显偏低;财政收入受减税降费等政策的影响,从7月份开始,财税收入出现负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逐月持续下滑,财税增收增支和财政收支不平衡性压力加大。

2、主要经济指标多项未完成年初目标 。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低于年初目标1.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比年初目标回落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下降9%,远低于年初设定的10%目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下降8.7%,远未达到年初8%的预定目标值。

3、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一是新开工项目减少。2019年全市新开工项目445个,比上年同期减少103个。二是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额增速下降。全市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额126.2亿元,同比下降25.3%,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21.41亿元,同比下降35.7%。三是项目转化率不高。2015年以来,全市148个亿元以上新竣工项目,转化为规上企业的31家,转化率仅为20.9%。2020年投资统计改革,全市投资数据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对策建议

1、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经济运行分析。一是紧扣全省高质量发展主题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乡镇(街道)、职能部门联动。二是围绕“超千亿”目标,加强对GDP核算支撑数据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围绕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政策调整,密切关注规上工业增加值、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商品房销售面积、批零住餐营业额以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等GDP核算基础指标的增速情况,在做好季度、年度监测的同时,进一步开展月度监测和专项监测,提高监测分析的即时性、针对性。三是分析研究短板弱项指标,加快补齐短板,细化工作措施,完善数据上争机制,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2、突出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围绕项目招引,精心谋划,严把项目质量关,突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等,确保一批成熟度高、质量好的项目尽快签约落户。二是围绕项目开工,加快项目审批进程,提高开工转化率,形成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格局。三是围绕项目竣工,强化项目跟踪督查,提高项目转化率,力促重大项目达产达效,不断促使存量增产、增量发力。

3、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消费统计。一是要加大对大个体、分支机构 “个转企”推进力度,对珠宝、黄金首饰、酒水等大个体进行针对性调研,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做好“个转企”的指导、服务、协调、督查工作,形成推进“个转企”工作合力。二是要适应消费升级需求,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市场主体的项目招引、做大培强和提档升级,促进消费环境和消费档次的不断提升。三是要关注限上企业扶植,挖掘达到限上企业尽快由“限下转限上”,不断夯实社零统计基础,切实做到应统尽统、应报尽报。 

注:①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数据,国家统计局按照核算制度和规定对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了核算。当前,省、泰州市统计局已经下发各市(区)四经普核算修订后的GDP数据,作为2019年GDP核算的基数。根据核定数据,我市2018年经普数据的GDP总量为827.42亿元,与2018年快报数总量相差77.71亿元。以2018年经普数据GDP总量为基数进行核算,我市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为871.82亿元,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12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346.55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397.15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6%。

②2019年最新统计方法制度规定,规模以上服务业调查单位审批入库标准发生重大变化:1、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卫生等行业的服务业法人单位;2、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等行业的服务业法人单位;3、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社会工作等行业的服务业法人单位。所有规上服务业入库单位都需要提供加盖税务部门公章的纳税申报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