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兴化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2022-07-26 16:00
- 浏览次数: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统计认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进行统计,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九大类,我市涉及其中的八大类。
国家统计局每年年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审核认定,并作为下一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季度统计企业,平时不进行认定。为了准确统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从2020年年报开始,国家统计局加大了对新入库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审核。企业需提交营业执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照片并填报战新产品信息表,走申报流程,经过国家统计局审核认定方可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
按国家制度规定,除58个行业小类全部统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外,其他行业只有部分产品的产值统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占其总产值比重,2020年年报为64.8%,2021年年报为68.8%,2022年上半年为72.1%,战略性新兴企业生产的战略性新兴产品产值比重在稳步提升。但由于国家统计局加大对企业上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审核,占比再提高的难度加大。
二、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近年来,我市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占比逐年提高。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7.1%,比2015年提高8.8个百分点。
2、企业实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和科技强市战略,积极培育成长型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主体实力不断提升。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的企业中,有51家企业2021年产值在亿元以上,其中:兴达钢帘线、申源集团、泰富恒通和申源金属资源4家企业产值超10亿元,双乐颜料、东华链条、新宏大等5家企业产值超5亿元。
3、区位集聚成效明显
2022年我市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的规上工业企业164家,比2021年增加40家。从战略性新兴企业所在乡镇分析,我市战略性新兴企业涉及18个乡镇,其中:戴南镇56家、开发区47家,2个乡镇合计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的62.8%,2022年上半年共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10.4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产值的87.6%,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聚在戴南和开发区。
三、存在问题
1、产业结构相对传统,列入统计企业少
我市三大主导产业产业相对传统,能够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的企业不多。健康食品产业是民生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占我市规上产值总量的两成以上,但健康食品企业很少难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目前仅有4家饲料生产企业列入生物产业统计,其他114家健康食品企业均未能列入统计;216家不锈钢产业企业中,只有49家企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2022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企业单位数的23.4%,与泰州其他市区相比,比重最低:泰兴市占比48.3%、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占比43%、姜堰区占比41.2%、靖江市占比31%、海陵区占比28.3%。
2、战新产业体量小,发展不快
2022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7%,低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3.3个百分点(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3%,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2.4个百分点),而泰州市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均增速为21.6%,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7个百分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低,不仅低于泰州市平均水平,还低于我市规上工业平均增速,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弱化。
与泰州市其他市区相比,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体量小,占比低。初步统计,2022年上半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户平规模7690万元,只相当于泰州户平规模的57.3%;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7%,低于泰州市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
3、对新材料产业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
2022年上半年,新材料产业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55.6%,比一季度提高6个百分点,对新材料产业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其余七大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分别为18.2%和17.7%,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五个行业产值占比分别只有4.2%、2.8%、0.9%、0.5%和0.1%,合计占比8.5%。
新材料产业中,行业为金属丝绳制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7%,这些企业主要由不锈钢企业构成,战略性新兴产品主要是大直径、高强度特种钢丝绳以及工程、矿类用特种钢丝绳,发展易受钢铁产业政策性因素、大宗原材料波动影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各产业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较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产成套产品企业不多,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以金属废料回收利用和节能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专用机械零件为主(占比为12.7%)。
四、对策建议
1、加大科技招商引资,提高项目高质量发展水平
紧扣我市实际,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招商引资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梳理出符合我市三大产业招引项目的目录,比如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通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领域进行招商,补足产业结构短板。要加快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项目“高质量”发展水平。
2、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积极引导不锈钢制品、健康食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对重点传统企业在产品开发、节能降耗等环节进行系统改造,力争通过升级产品技术、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鼓励引导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分工协作网络,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创新链加快延伸和产业链加速壮大,延长和完善产业链。
3、加强乡镇部门协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涉及财政、税务、金融、发改、工信、科技、行政审批、统计等多个部门,需要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对众拓公司等未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的重点企业要加强引导培育,力争早日列入统计,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