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解读
2021年全市规上法人单位基本情况简析
  • 信息来源:兴化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2022-04-02 10:39
  • 浏览次数:

“规模以上”法人单位是常规统计数据的主要载体和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这些单位的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高达60%以上。随着“三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三新”经济研究认识不断提升,掌握规上单位基本情况、分析进退库原因,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结构持续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市规上法人单位基本情况

(一)分市区四上单位情况

2021年分市区四上单位数

市   区

四上单位合计

分 行 业

占全部法人

规上工业

限上贸易

规上服务业

房地产业

建筑业

全部法人数

四上单位占全部法人比重%

批零

住餐

合计

7869

2965

2201

411

951

337

1004

127539

6.17

海陵区

951

268

304

51

140

44

144

18051

5.27

姜堰区

1144

453

280

47

146

62

156

18173

6.30

医药高新区

1499

446

489

69

252

45

198

21220

7.07

兴化市

1599

600

502

150

103

60

184

20056

7.98

靖江市

1252

570

313

31

150

52

136

22696

5.52

泰兴市

1424

628

313

63

160

74

186

27343

5.21


1、从总量来看。止2021年底我市共有规上法人单位1599家,比2020年增加598家,规上企业总数和新增数均列泰州市第一位,其中:规上企业总数占泰州全部规上企业数的20.3%,比上年同期提升2.8个百分点。

2、从专业来看。规上工业企业600家,比2020年净增加96家,企业数比泰兴少28家,列泰州市第二位,占泰州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20.2%;限上批零住餐企业652家,比2020年净增加420家,企业数列泰州市第一位,占泰州全部限上批零住餐企业数的25.0%;规上服务业企业103家,比2020年净增加24家,企业数比海陵少37家,列泰州市末位,占泰州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数的10.8%;房地产业企业60家,比2020年净增加10家,企业数比泰兴、姜堰少14家、2家,列泰州市第三位,占泰州全部房地产业企业数的17.8%;建筑业企业184家,比2020年净增加47家,企业数列泰州市第三位,占泰州全部建筑业企业数的18.4%。

3、从占比来看。基本单位名录库资料显示,我市全部法人单位20056家,占泰州总数的15.7%,四上单位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7.98%,高于泰州市平均水平1.81个百分点,居泰州首位。

2021年分市区分专业户均数据


工  业

批  零

住  餐

服 务 业

户数

总产值(亿元)

户  均(亿元)

户数

销售额(亿元)

户  均(亿元)

户数

营业额(亿元)

户  均(万元)

户数

营业收入(亿元)

户  均(亿元)

泰州市

2965

7305.03

2.46

2201

3913.74

1.78

411

48.44

1179

951

650.4

0.68

海陵区

268

605.83

2.26

304

590.39

1.94

51

8.54

1675

140

105.7

0.76

姜堰区

453

644.77

1.42

280

368.5

1.32

47

4.78

1017

146

91.22

0.62

医药高新区

446

2098.78

4.71

489

1377.94

2.82

69

8.68

1258

252

201.83

0.8

兴化市

600

828.76

1.38

502

338.21

0.67

150

5.86

391

103

34.49

0.33

靖江市

570

1376.26

2.41

313

649.35

2.07

31

7.78

2510

150

141.95

0.95

泰兴市

628

1750.63

2.79

313

589.35

1.88

63

12.8

2032

160

75.21

0.47

(二)分市区户均情况

我市四上单位数在泰州位列第一,但单位普遍体量不大,总量户均均处于泰州市的末位。

1、从规上工业来看,我市600家规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8.76亿元,总量占泰州市的11.3%,户均1.38亿元(如剔除兴达钢帘线,我市总量为740.2亿元,户均仅为1.24亿元),户均产值低于泰州市平均水平1.08亿元,位于泰州第六位,比第五名姜堰区少0.04亿元,只及第一名医药高新区的30%;

2、从限上批零住餐来看,我市502家限上批零和150限上住餐企业分别完成销售额338.21亿元和营业额5.86亿元,户数均为泰州第一,但总量分别占泰州市的8.7%和12.1%,户均分别为0.67亿元和391万元,分别比泰州平均水平低1.11亿元、788万元,均处于泰州末位,其中:限上批零业只有高港区的23.8%,限上住餐业其它地区都在千万元以上,我市只及靖江市的六分之一;

3、从规上服务业来看,我市103家规上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34.49亿元,总量占泰州市的5.2%,户均0.33亿元,只有泰州市平均水平二分之一,处于泰州市末位,海陵区、姜堰区、医药高新区、靖江市的户均营业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

(三)分乡镇四上单位情况

2021年分乡镇四上单位数

乡 镇

合计

分 行 业

规上工业

限上贸易

规上服务业

房地产业

建筑业

批零

住餐

合计

1599

600

502

150

103

60

184

昭阳街道

196

4

49

59

26

5

53

开发区(临城街道)

231

114

50

3

17

16

31

垛田街道

54

18

20

4

2

5

5

戴窑镇

68

42

19

2

1

1

3

合陈镇

27

5

10

2

2

2

6

永丰镇

23

3

12

2

1

1

4

新垛镇

11

5

3

1

1

0

1

安丰镇

89

19

29

16

9

11

5

海南镇

30

8

11

2

1

2

6

钓鱼镇

20

4

5

2

1

0

8

大邹镇

23

4

13

2

1

0

3

沙沟镇

56

2

42

5

3

1

3

中堡镇

21

4

12

3

0

0

2

竹泓镇

18

7

3

2

2

3

1

沈沦镇

31

11

9

5

3

0

3

大垛镇

65

32

23

4

1

2

3

荻垛镇

43

28

10

2

1

0

2

陶庄镇

17

5

5

2

3

0

2

昌荣镇

21

10

7

2

1

0

1

周庄镇

74

22

33

6

3

2

8

陈堡镇

50

33

11

2

1

0

3

戴南镇

316

189

83

17

12

7

8

大营镇

20

3

10

2

3

0

2

兴东镇

46

21

9

0

1

1

14

千垛镇

32

6

15

1

4

0

6

林湖乡

17

1

9

2

3

1

1

全市四上单位分布不均匀,26个乡镇(街道)中,规上企业数100个以上的有3家(其中:戴南镇316家、开发区231家、昭阳街道196家),占全市规上总数的46.5%,50-99个的有7家,50个以下的的有16家。

分专业来看,规上工业主要集中在戴南镇、开发区(临城街道),规上企业数303家,占全市的50.5%,有11个乡镇的企业数在5家以下,其中林湖乡仅1家;限上批零住餐主要集中昭阳街道、临城街道、垛田街道、安丰镇、沙沟镇、大垛镇、周庄镇、戴南镇,占全市比重为51.3%,全市仅兴东镇没有限上住餐企业;规上服务业103家,比上年同期净增加24家,昭阳街道、开发区(临城街道)和戴南镇分别为26家、17家和12家,遥遥领先于其他乡镇街道,11个乡镇的规上服务业只有1家;房地产业分布在15个乡镇,开发区(临城街道)和安丰镇分别为16家和11家,其余13个乡镇均在10家以下,有11个乡镇没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业主要集中在昭阳街道、开发区(临城街道)和兴东镇,其他乡镇都在个位数以下。

二、四上单位新增情况

2021年,我市共新增四上单位519家,新增单位数列泰州市第一位。其中,工业137家、批零住餐业349家、服务业25家、建筑业4家、房地产业4家。新增四上单位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结构不优。137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中共有25家列入战新统计,战新统计占新进企业数的18.2%,仅及泰州市平均水平的一半。349家新增批零住餐企业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占三分之一,新增企业多为传统销售模式,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新增企业未有突破。

二是规模不大。工业新增企业2021年产值预计为53.1亿元,户均产值为3880万元,比泰州平均规模少近1个亿,只相当于泰州市平均规模的28%。批零住餐新增企业中,10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上报销售额15亿元左右,大多企业都是在上报数限额左右,缺乏龙头企业拉动。

三是乡镇不均。工业新增企业中戴南56家、开发区(临城街道)24家、大垛11家、陈堡6家、荻垛、兴东、沈伦各5家,这7个乡镇共112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1.8%,而其他14个乡镇仅新进25家,还有5个乡镇没有新增;批零住餐企业新增主要集中在昭阳街道和戴南镇,两家新增总数在50家以上,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服务业新增的25家企业中,昭阳街道和临城街道分别为6家,其他乡镇均为1家,有10个乡镇没有服务业新增企业。

四是拉动不强。 2021年我市月度新增企业无同期数,对全市总量增长拉动较为明显。但绝大多数企业仍以“小升规”为主,占比达94.4%,新进企业虽比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对全市总量增长贡献不大。以工业为例:12月新增企业数136家,完成产值68.9亿元,拉动全市产值增长5.5个点,对全市产值增长贡献率为16.6个百分点,其中:8家月度新进企业拉动全市产值增长2.8个点,而128家“小升规”仅拉动全市产值增长2.7个点。

五是在库不稳。近年来,我市出台多个文件,加大“个转企”“小进规”培育力度,但每年仍有不少企业仅升规一两年后即退规。2016年到2021年9月,我市共新进规上工业企业427家,2022年仍在规上库里企业仅有344家,83家企业退出规上,淘汰率近两成。与2020年12月月报相比,2021年12月月报新进的136家企业中,有14家将退出2022年统计,在规上工业库停留时间仅一年,在库企业不稳定。

三、相关建议

(一)部门联动,形成入库合力

1、职能部门要以行业为抓手,注重调研,建立“准规上”单位动态管理名录库,实时监控,定期会审,做到心中有数,要通过设置准规上企业名单,对有资质有潜力的“规下”企业重点关注,帮扶培养,提高其尽快达标入库,努力拓展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个转企、小进规”;

2、统计部门要做好业务指导,以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抓好“四库联动”,按照新的统计方法改革,充分利用部门资料、经济普查资料,多角度、全方位比对,完全达标企业一个不漏,经常性开展“四上” 单位入库流程业务培训,确保应统尽统;

3、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按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服务指导能力,对部门反馈的名单逐一核实,跟踪指导服务,打通入库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考评激励,增加入库动力

“要出数,先入库”,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市还存在部分达到规模标准但是尚未及时纳入“规模以上”调查单位库的单位。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注重高新技术、文化及相关产业,提升总量,优化结构;二是要增强“规下”企业“由下转上”的动力,对达到规模标准并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增企业及时入库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建议探索阶梯式、差别化奖励办法,对月度新增企业且对当年数据贡献率大的加大奖励力度,激励其主动列统。三是是同时要用好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探索解决服务业企业瞒报的方法,不断提高规上服务业数据质量。

(三)严把关口,激发入库活力

1、要抓大不放小。要大力推进“个转企”、“小进规”工作,加大规上企业培育力度,在培育的同时,要狠抓在库企业数据质量,指导企业做好会计台账资料,重点要在工贸分离、商业综合体等方面“个转企”“小进规”上下功夫、求突破,目前已成功对贝源公司实行工贸分离,2021年入库上报销售额20亿元,下一步还要加强与众拓公司的跟踪服务,力争及早分离列统,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商业综合体集中收银模式,破解综合体入库瓶颈问题;

2、要认真学习研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准确划分企业行业,特别是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项目招引、立项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确保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库合理合规,真实反映现状,按时间要求做好新增退出的流程操作,及时通报结果;

3、要严格把关,对拟退库单位名单再次审核,将税务、工商异常户与统计数据进行比对,破产注(吊)销单位坚决退出,对于开票销售达不到规模或者工商年报未报的单位要逐家过堂,到企业实地了解情况,分析查找原因,指导企业完善财务资料,有选择性的退出。特别是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的单位,进行分类指导,作为培育单位慎重退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