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解读
2022年兴化市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调研报告
  • 信息来源:兴化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2022-09-20 09:28
  • 浏览次数:

为加强经济作物生产过程监测,做好经济作物调查工作,多角度了解我市农业现代化的新进程,近期,市统计局先后前往戴南、大垛、竹泓和海南等4个乡镇农业企业开展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戴南镇江苏益草堂石斛股份有限公司,是董北村为加快不锈钢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建立的石斛种植村股份制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000多亩,前期投资3000万元,被省农委命名为“江苏省石斛产业示范基地”。目前,科技示范园已初步形成石斛产业化,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农业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机制模式,是全国唯一的制定三个标准和获得三个证书的规范化企业。铁皮石斛是“中华九大仙草之首”,被称为“药界大熊猫”。通过利用以铁皮石斛为主要原料,目前已开发了食品、农产品、日化品、保健品四大系列产品。

大垛镇非凡蓝莓农场,是泰州地区唯一一家蓝莓种植基地,也是该镇“一村一品”示范种植基地,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可证书。在镇、村两级的帮助、协调下,目前已流转土地260亩,从单一的种植业,扩大到种植蓝莓80亩、火龙果50亩,黄桃40亩、枇杷30亩,年饲养山羊1200只、3000只草鸡、鸭、鸵鸟、孔雀、美国山鸡等10多个品种的家禽、畜牧立体种养业,畜、禽类粪便又是提高水果品质的有机肥料。每年收获季节,除了网上订购和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的大超市外,还吸引了大批南京、苏州、徐州、扬州的游客组团前来现采现摘和亲子游。

竹泓镇冬桃现代农业园,是以冬桃种植、鱼类养殖、花圃种植、家禽喂养,自助娱乐一体式家庭农场。占地400余亩,总投资1500余万元。其农场内不仅有180亩的主打品种——冬桃生态采摘园(映霜红、金丝蜜桃),还有20亩鱼塘,20亩的园林树木及200余亩水面。农场注重原生态发展,一切种养均以绿色无公害为提前,种植以农家肥为主,不使用高污染高残留农药。当游客来农场游玩时,不仅可以在此野炊、自助烧烤等传统农场娱乐。还可以体验水库钓鱼、自助认养家禽、种菜蔬菜等乐趣。

海南镇童梦水果种植家庭农场,是以葡萄为主,火龙果和草莓为辅的混合型种植农场。去年刚刚投资成立,葡萄品种是近几年火爆市场的阳光玫瑰。该农场属于新型农户探索阶段,因为阳光玫瑰的成熟期非常短,一般都是第二年结果,第三年就会达到高产。农村占地面积24亩,总投资额已达110万,据农场主介绍,如果明年产量可观,还将扩大生产规模。

二、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投资成本大。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企业大多是自筹资金投入建设,加上农产品原料是季节性收购,收购时货款当场两清,流动资金需求量集中,造成流动资金相对短缺,甚至周转不灵。后期扩大生产规模,产品深加工,聘请技术人才,都需要资金周转。而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担保严格,企业或农场主大多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所以很难贷到钱。

2、技术指导缺乏。小型规模的农业企业人员多是农民,缺乏科学的生产和管理能力,而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仅限于种养技术方面,缺乏产前产后的服务能力,尤其是近年来经济作物各类新品种的研发,技术人员更加紧缺。比如非凡蓝莓农场,需要高价聘请农科院专家对买入的东北黑土地进行移植和培育,确保蓝莓生产。冬桃和葡萄的种植期间,需要聘请外省农技人员前来剪枝套袋,高额的费用额外增加企业支出,尤其是疫情期间,交通不便,更是出现高价抢人现象。

3、政策补贴少。目前的政策补贴和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粮油、生猪等领域,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却较少覆盖。此外,保成本而非保收益的方式导致赔付比例偏低,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很多企业面临土地流转、机械化、人才技术、保险等一系列的问题想寻求指导帮助时,往往一筹莫展。尤其是去年国家非粮化、非农化的政策实施,相关部门做好农业企业发展引导工作迫在眉睫。

三、相关建议

1、搭建多方平台。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加强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多方合作,解决融资难题。打造一站式农业企业服务平台,开展便民服务,简化办事流程,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农业产业营商环境。搭建“互联网+”平台,政府牵引构建立体化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放共享给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使用。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科研、种养殖、品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金融等产业环节贯通,形成产销融互见。在多方平台助力下,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的服务,让企业能够一心一意抓生产,助推产业振兴。

2、加强专业培训。一是组织开展现代技术学习。相关部门组织技术人员赴外地学习管理、修剪等方面技术,满足本地企业需求,避免出现高薪外聘现象,减少支出。二是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相关培训与技术指导的方案。深入各种类型的家庭农场进行走访调研,并对各类家庭农场进行分类,建立起“农民需求主导型”的培训模式。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并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产生良性循环,以此来推动现代社会农业的发展。

3、完善补贴机制。优化政策性保险品种结构,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性开发新型农业险种,提供多种档次的风险保障,实行差别化补贴标准,由企业根据缴费和补贴标准以及自身风险防范需要自由选择参保档次。实现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提高家庭农场农业保险的损失补偿水平。同时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农技推广、抗旱排涝、农资配送等公益性生产服务,满足企业对社会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