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兴化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2023-02-24 10:20
-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面对远超预期的疫情变化,全市上下深入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全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5.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个、1.5个百分点,低于泰州0.1个百分点,列泰州第4位,较2021年提升1位,在泰州年度排名创多年来历史最好成绩。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7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424.96亿元,同比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511.76亿元,同比增长4.6%。
(一)从供给端看:三次产业稳步发展
1.农业经济总体平稳。202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0.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9%,增速位列泰州第3。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243.92万亩,增长0.2%,亩产510公斤,下降0.2%,产量124.3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供给稳定,播种面积36.80万亩,增长0.2%,亩产2481公斤,增长0.5%,总产量36.74万吨,增长0.7%。生猪产能持续释放,12月末生猪存栏23.17万头,增长20.9%;生猪出栏30.45万头,增长0.3%,猪肉产量2.32万吨,增长0.2%。
2.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87.37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1-11月回落1.4个百分点,位列泰州第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1-11月提升0.3个百分点,位列泰州第4。全市列统的10个行业大类中8个行业工业产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0%。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增长16.6%,高于规上工业2.7个百分点;其中,不锈钢制品产业支撑有力,产值同比增长19.6%,增速位居各列统行业之首。
3.服务业经济加快恢复。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7.46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由负转正,位列泰州第3。分行业看,10个服务行业门类中,有8个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增长。受物流保通保畅的拉动作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转负为正,1-11月增长4.3%,比1-10月提升10.3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最快,增长37.6%,比1-10月加快3.1个百分点。
(二)从需求端看: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1.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6%,增速比1-11月提升7.6个百分点,位列泰州第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强劲。今年以来,高技术产业投资始终保持高位增长,增长100.9%,比1-11月回落11.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8.1%,比上年同期提升3.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持续活跃。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7.1%,比1-11月加快6.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76%,比上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市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92个,同比增加21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2.4%,高于全部投资增速5.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60.3%。
2.消费品市场稳步向好。202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36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位列泰州第1,比前三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从消费类型看,批发零售业表现较好,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5.6%、12.6%,增速均列位泰州第1,分别高于泰州平均水平6个和6.7个百分点;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6.4%和下降2.9%,增速分别位列泰州第3和第6。
3.对外贸易增势明显。2022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5.4%,增速位列泰州第3,比1-11月回落7.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42亿美元,增长4.3%,比1-11月回落7.1个百分点;进口0.83亿美元,增长22.5%,比1-11月回落9.9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0.61亿美元,下降73.2%,实际利用外资额与1-11月持平。
(三)从保障端看:财政民生质态改善
1.财政收支由负转正。2022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02亿元,同比增长4%,增速由负转正,比1-11月提升5.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33亿元,下降8.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68.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3%。
2.金融市场平稳运行。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58.32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比1-11月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18.68亿元,增长18.5%,占各项存款余额比重75%,比上年同期提升5.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85.08亿元,增长19.4%,增速比1-11月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175.3亿元,增长20.9%,占贷款余额比重16.2%,比上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稳步提升。2022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12元,同比增长5.9%。按常住地分,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1154元和27638元,增长5.2%和7%。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85,比去年同期缩小0.03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投资支撑作用较弱。2022年,全市投资增速基本持续处于泰州末位,对全市经济支撑效果较弱。一是新增入库大项目较少,全年共有新增入库亿元及以上项目78个,较去年同期减少12个,其中:1-5亿元项目64个、5亿元及以上项目14个,均较去年减少6个;全年入库规模最大的兴达钢帘线的年产35万吨高性能子午轮胎用钢帘线扩建项目二期,计划总投资20.47亿元,低于去年规模最大的阜兴泰高速公路项目44.33亿元。二是从在库项目数下降,2022年,我市共有在库项目619个,其中:500万元及以上项目582个、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37个,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86个和33个,项目数量下降明显。三是重点指标支撑减弱,建安工程投资同比增长12.6%,列泰州第5,增速分别较一季度、上半年回落25.8个、14个百分点,增速逐步回落,位次明显后退,对全市投资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
2.工业增加值存在缺口。2022年,我市按全部规上工业企业财务月报汇总的四项构成与反馈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之间缺口较大,给“五经普”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一是增加值主要构成存在短板,财务月报增加值四项构成中,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增速均在15%左右,对增加值拉动作用不强;而利润总额、产值利润率、平均职工薪酬均低于泰州平均水平。二是重点乡镇支撑作用减弱,园区类乡镇平均增加值率为14%,低于全市0.6个百分点,其中:戴南镇增加值率低于全市2.5个百分点,支撑作用明显弱化。三是重点企业负面影响突出,2022年,全市产值2亿元及以上的企业共有73家,有27家企业增加值率低于10%,影响全市增加值核算。
3.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2022年,全市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低迷态势,从房地产投资到商品房销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一是在库项目急剧下滑,全市共有房地产企业25个,房地产开发项目37个,分别较上年减少34个、33个。二是重点指标回落明显,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4.91亿元,同比下降0.8%,列泰州第3位;房地产销售面积96.6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1%,列泰州第2位,而我市的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这一指标虽处于泰州前列,但今年以来一直为负,且无浮出水面的迹象。三是结转项目支撑乏力,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结转项目共有25个,剩余未完成投资64.74亿元,剩余规划建筑面积82.79万平方米,结转项目对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面积的支撑较弱,预计若无新增房地产项目,2023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将持续为负,房地产市场缺乏新的增长点。
三、相关建议
1.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发展潜力。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大文章,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步伐,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落地即开工、开工即建设,以更多有效投资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同时要全面提升投资转化效能,强化对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项目建成后迅速投产达产,以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稳定工业生产,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帮扶助企措施,切实提升重点企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的稳定器作用。强化要素支撑,为众多小微企业保驾护航,切实增强小微企业的发展信心;加强规划引导,激励小微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强化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切实激发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3.激发消费需求,挖掘消费潜力。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直播电商和夜间经济。加大对餐饮、旅游等传统行业的支持力度,发放消费券,激发消费意愿。加强消费与文化融合,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旅游市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