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公报
兴化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发布日期:2012-03-06 10:47
  • 浏览次数: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完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目标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全市整体经济平稳发展,服务业占比继续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9.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18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202.83亿元,增长12.1%;服务业增加值182.45亿元,增长13.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638元。财政收入66.56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56亿元,增长21.0%

  经济结构改善明显。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6.144.239.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一、二、三产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7.2%47.7%45.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利益联结水平不高;部分重点企业效益下滑,新兴产业的培育明显不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所占比例不高;乡镇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74.18亿元,增长4.9%。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25.43亿元,增长5.0%。粮食总产量138.01万吨,增长2.7%,实现八连增,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连续九年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先进)县(市)。受气候条件影响,特别是78两月遭受了连续近40天的降雨,对棉花生长发育较为不利,全年棉花总产1.27万吨,下降15.9%。受上年油料价格因素影响,油料种植面积较上年下降3.2%,同时受气候条件影响,油料产量也下降,全年油料总产3.17万吨,下降11.0%

  农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增长。水产品总产量26.17万吨,增长6.4%,被表彰为全省现代渔业建设先进市。全年新增高效种植业面积12.8万亩,高效渔业面积8万亩,新认定省级现代化农业科技园1家,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和泰州市级22家,农村三大合作组织226家。

  全市多种经营产品产量如下:

名称            2011年比上年±%

生猪饲养量          88.3万头       4.8

出售、自宰量       52.85万头       6.2

  生猪存栏量         35.45万头       2.9                 家禽饲养量        1838.1万只       5.0

  家禽上市量       1090.98万只       4.5

家禽存栏量        747.12万只       5.5

  禽蛋产量            4.72万吨       7.3   

羊年饲养量           6.4万只      -1.4

羊出栏量            4.01万只      -1.7  

水产品总产量       26.17万吨 6.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市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2.83亿元,增长12.1%。其中,工业增加值175.77亿元,增长12.8%;建筑业增加值27.06亿元,增长7.9%

  工业经济增长平稳。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98.10亿元,增长2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801.12亿元,增长29.7%;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367.20亿元,增长2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786.67亿元,增长30.3%;实现工业利税总额122.62亿元,增长2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79.79亿元,增长23.2%;实现工业利润总额71.38亿元,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5.31亿元,增长17.8%

  全年产销过亿元企业达195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16家,兴达钢帘线公司切割钢丝、新华合金公司核电工业减震器生产线投产,申源特钢公司气门钢二期扩建有序推进。新型材料、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等一批高新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39.28亿元,增长16.2%。全市工业开票销售402.03亿元,增长5.5%

  2011年,全市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1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全年实现工业技改财务发生数184.51亿元,增长30.1%

  建筑业平稳发展。2011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7.06亿元,增长7.9%2011年建筑业从业人员92490人,比上年增加12264人,施工面积2125万平方米,增长11.0%。建筑业所属企业入库税收1.93亿元,增长41.0%,建筑业工程结算收入106亿元,增长24.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迅速,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155.01亿元,增长26.5%,其中,项目投资133.91亿元,增长26.9%,房地产开发投资21.1亿元,增长24.2%;按产业分组,第一产业投资额0.78亿元,下降63.9%;第二产业投资额104.23亿元,增长39.9%;第三产业投资额28.9亿元,增长0.2%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先后完成兴化大道南延、英武路南延和牌楼路改造等城区主干道建设工程,完成张阳、王家塘两个老小区和北城外大街综合整治,建成乌巾荡、海德、长安农贸市场等14处停车场。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保持繁荣。201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12亿元,增长16.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3.97亿元,增长15.6%;餐饮业零售额16.14亿元,增长22.4%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额46亿元,实现协议利用外资4.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分别增长54.99.4%。完成自营出口4.65亿美元,增长45.4%

  净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56.78亿元,新发展私营企业1125家,个体工商户5603户。

六、交通电力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全年完成客运量1138万人,增长3.0%;客运周转量66004万人公里,增长6.7%;货运量5343万吨,增长27.5%;货运周转量1114468万吨公里,增长29.8%;年末公路里程2589公里,增长2.6%,其中等级公路2569公里,增长2.9%

  2011年,客运总站正加紧实施,233省道兴化段改扩建工程全面施工,建成231省道开发区连接线,大周公路竹泓连接线,得胜湖港口物流园区疏港大道一期工程,新张公路部分通车,完成168个未通达客运班车的行政村道路拓宽改造工程,新建农桥300座,农村公路133公里。

  开工建设110千伏阳双线改造工程,建成220千伏楚水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新垛输变电工程和史堡、钓鱼、薛鹏三个35千伏变升压工程。

  全市供电量52.91亿千瓦时,增长14.2%;用电量53.03亿千瓦时,增长14.0%,其中工业用电量44.91亿千瓦时,增长14.7%

  邮政电信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2011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006万元,增长2.0%,邮电业务收入72747万元,增长8.8%;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83.43万户,宽带接入用户14.05万户。

七、财政和金融保险业

  财政增收态势良好。2011年,全年共完成财政收入66.56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56亿元,增长21.0%,基金收入22.5亿元,增长52.4%,上划中央级收入18.49万元,下降0.5%。财政支出71.83万元,增长27.2%

 

  信贷总量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6.47亿元,增长14.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34.88亿元,增长13.5%。贷款余额231.88亿元,增长16.5%;其中工业贷款87.77亿元,增长20.0%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继续提升。2011年,我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品12项,获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基金项目各1项,江苏星火特钢有限公司成为省级技术中心。全市专利申请量2138件,其中发明专利388件,授权1055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大力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了40所学校7万平方米校舍危房加固改造,职教双师型教师比例上升10个百分点。全市拥有普通中学60所,在校学生51482人,专任教师4542人;全日制小学17所,在校学生58076人,专任教师4557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5994人,专任教师25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4人,专任教师32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成功举办第十届郑板桥艺术节和首届施耐庵文学奖评选。新增板桥道情等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5处省级文保单位。全年艺术演出场次259场,文物展览参观人数20万人次,拥有图书总数17.79万册,图书借阅人数21.98万人次。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6.35万户,启动所有乡镇进行数字电视整转工作。承办了全国国际象棋锦票赛(个人甲组)、全国国际象棋少年精英赛和江苏省国际象棋赛。开展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举办了市第四届运动会。

  卫生事业实现新突破。2011年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康复中心建成投入运行。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53个,病床数3403张,卫生技术人员3122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增长。2011年,全市总户数53.19万户,较上年减少8399户,总人口157.30万人,较上年增加11817人,户均人口由上年的2.89人上升到2.96人。在总人口中男性82.17万人,较上年增加7373人;女性75.13万人,较上年增加4444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80元,增长16.7%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439元,增长18.4%

 

  2011年,净增就业人数1.01万人,新增创业人数1.62万人,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91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6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41万人,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12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167家,社区服务设施16个。

  注:1、公报中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今后均以《兴化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