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运维支持
- 发布日期:2015-03-13 00:00
- 浏览次数:
兴化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全面深化改革总揽全局,以“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态势。
一、综 合
整体经济平稳发展,服务业占比继续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4.83亿元,增长11.0%(可比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5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64.31亿元,增长12.0%;服务业增加值267.98亿元,增长12.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803元。财政收入73.84亿元,增长4.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95亿元,增长10.2%。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4.8:42.3:42.9(图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
(图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减缓;重大项目不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产品层次和产品档次尚待提高;企业创新仍需加强;受宏观经济、市场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少数企业生产经营相对困难;资金等要素供求矛盾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改善民生工作和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需要仍有差距。
二、农 林 牧 渔 业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92.54亿元,增长3.3%。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55.84亿元,增长5.4%。粮食总产量142.32万吨,增长0.9%,实现“十一连增”,蝉联“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先进)县(市)”。棉花、油料产量均有所下降,其中,棉花产量9754吨,下降21.4 %,油料产量36587吨,下降4.6%。
农林牧渔业生产态势良好。生猪出栏68万头,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1%,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家禽出栏1800万只。水产品总产量29.3万吨,增长2.9 %,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5年位居全省之首。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6.53万亩,其中种植面积5.13万亩,渔业面积1.4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2万亩。
全市多种经营产品产量如下:
名 称 2014年 比上年±%
出售、自宰量 59.9万头 0.3
生猪存栏量 38.47万头 0.2
家禽饲养量 1826万只 1.1
家禽上市量 1113万只 1.6
家禽存栏量 713万只 0.3
禽蛋产量 4.79万吨 0.2
羊年饲养量 8.6万只 28.0
羊出栏量 4.98万只 18.9
水产品总产量 29.3万吨 2.9
三、工 业 和 建 筑 业
2014年,全市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4.31亿元,增长12.0%。其中,工业增加值228.22亿元,增长11.8%;建筑业增加值36.09亿元,增长13.2%。
工业经济增长平稳。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63.90亿元,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361.10亿元,增长17.0%;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490.60亿元,增长1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335.98亿元,增长16.9%;实现工业利税总额241.40亿元,增长2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43.71亿元,增长27.9%;实现工业利润总额135.60亿元,增长1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79.00亿元,增长23.0%。
兴达公司高性能新结构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等11个项目被列入2014年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锡山经济开发区兴化工业园成为省政府30号文件下发后的首批共建园区。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6.09亿元,增长13.2%。建筑业从业人员11.82万人,比上年增加0.75万人,施工面积3239.28万平方米,增长13.3%,建筑业营业收入149.19亿元,增长13.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明显扩大。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284.80亿元,增长20.3%,其中,项目投资263.34亿元,增长26.5%,房地产开发投资21.46亿元,下降24.9%。完成第一产业投资2.25亿元,增长9.0%;完成工业投资194.97亿元,增长21.5%;完成服务业投资87.58亿元,增长18.3%。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五里大桥、文峰大桥建成通车。完成紫荆河北路、国际华城北侧道路、五里西路改造和英武北路闸桥等工程,建成水乡人家停车场。五里大桥东夹沟和东西桥头停车场。大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完成53个年度整治项目和370个规范项目。完成新城南村、长安小区、昭阳新村、富安小区、绿岛花园等老小区改造。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保持稳定。201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97亿元,增长10.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0.25亿元,增长10.5%;住宿餐饮业19.72亿元,增长11.8%。按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130.18亿元,增长16.0%,乡村零售额9.80亿元,下降31.3%。
对外贸易保持平稳,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全年实现协议利用外资3.09亿美元,下降12.7%;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下降27.6%;全年进出口总额5.83亿元,增长10.4%,其中出口5.25亿美元,增长18.5%。
净增民营企业1550家、个体工商户2612户,实现“个转企”358家。
六、交通电力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完成客运量1269万人,增长5.0%;客运周转量76167万人公里,增长8.6%;货运量5538万吨,下降0.7%;货运周转量1165703万吨公里,下降0.9%;年末公路里程2784.59公里,增长2.3%,其中等级公路2778.63公里,增长2.6%。
开工建设兴泰高速。建成333省道南绕城段、351省道海南至昌荣段、203县道全线等重点工程,建成菜花景区连接一期工程,农村公路提档升级71公里,改造桥梁99座,建成航道驳岸14.5公里。S351海南至临城段、S352兴化段和S229戴南段工程顺利推进。实施城市公交国有回购。
2014年,全市供电量62.95亿千瓦时,增长4.9%;用电量63.58亿千瓦时,增长5.0%,其中工业用电量52.93亿千瓦时,增长6.4%。裴马、林湖、安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场施工。
邮政电信业平稳增长。2014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079万元,增长3.9%,邮电业务收入78682万元,下降4.8%;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87.43万户,宽带接入用户21.23万户。
七、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增长趋缓。2014年,全年共完成财政收入73.84亿元(图二),增长4.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95亿元,增长10.2%,基金收入17.74亿元,下降1.6%,上划中央级收入19.16亿元,下降0.2%。财政支出91.10亿元,增长4.5%。
(图二)
信贷总量不断扩大。2014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7.40亿元(图三),增长13.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74.35亿元,增长16.2%。贷款余额352.69亿元,增长10.0%;其中工业贷款127.10亿元,增长5.9%。
(图三)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提升。2014年,我市启动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训工程,市科技创业中心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59个,完成专利申请量3756件,发明专利申请量354件,专利授权量1100件。产学研合作全面深化,建成江苏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泰州分中心兴化工作站。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6件、省名牌产品5个。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达省二类标准化建设要求,戴南高中通过四星级评估。创建省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1所。全市拥有普通中学57所,在校学生41044人,专任教师4514人;独立小学42所,在校学生58171人,专任教师4260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2265人,专任教师16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2人,专任教师34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市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图书馆”,实现公共图书通借通还“一卡通”。戴南镇、安丰镇被命名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举办中国小说排行榜评议发布活动和“第六届两岸电影展——台湾电影展”。茅山船会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完成2项国家级和6项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核定上报工作。举办首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完成农村体育设施提档升级200处,完成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在江苏省十八届运动会上,我市健儿获得1金4银4铜的好成绩。在南京青奥会上,我市选手获得男子柔道66公斤级季军。承办全国国际象棋锦标赛、全国少儿国际象棋精英赛等大型赛事。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技术评估。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这改革,全市医疗机构医疗责任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673个,病床4586张,卫生技术人员5326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2014年,全市总户数52.43万户(公安人口年报数据,下同),户籍人口158万人,户均人口3.01人。在总人口中男性83.02万人,女性74.98万人,2014年当年出生18337人,死亡15023人,人口出生率11.61‰,死亡率9.51‰,人口自然增长率2.1‰。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91元(图四),增长9.1%。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58元,增长10.7%。
(图四)
持续增加民生事业投入,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为民实事项目,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同步提升。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全年净增就业10836人,新增扶持创业117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启动实施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三年行动计划,扩面22069人,失业保险、工商保险分别扩面10100人、14984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养老保险续保率91%。
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建成公共租赁房1052套、经济适用房889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782套,新增发放廉租房租金补贴263户。
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创建技术评估,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建成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主体工程及乡镇污水处理厂23个,乡镇垃圾中转站进入试运行阶段,村庄环境整治通过省级全域验收。夏秋两季秸秆还田115.6亩,增长15.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削减率分别为4.3%、3.3%、4.8%和1%。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1。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7000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75%,新增林地3.33万亩,其中成片造林1.72万亩,林木覆盖率18.6%。
注:1、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公报中的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快报数,最终定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