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高利平
- 发布日期:2024-02-01 15:01
- 浏览次数:
一位退休多年的昆曲音乐家,从一本清代的古琴谱集子中发掘、恢复出失传已久的《板桥道情》套曲(十首);一群六七十岁的退休文艺爱好者,将《板桥道情》唱到了2024第六届中国非遗春晚,成为江苏唯一入选该晚会的节目。《板桥道情》套曲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第六届中国非遗春晚于21日在北京录制完成,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板桥艺术团表演的非遗曲牌《板桥道情》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节目参与了晚会演出。一群老人家连唱带演,将郑板桥笔下的老渔翁、老樵夫、老道人等人物鲜活演绎,再现了280年前兴化地区的人文风貌,也唱出了古风古韵。
道情,是中国传统曲艺中的一个曲种。原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一般用民间故事为题材。由于常用渔鼓和简板作伴奏,所以也叫“渔鼓道情”。但鲜为人知的是,“扬州八怪”之首、人称“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也曾创作了经典的道情曲目。他将坎坷的生活经历,升华提炼为艺术作品,历经十多年,写下了十首道情,分别描绘了清代社会底层的渔翁、樵夫、农夫、道人、僧人、书生、乞儿、隐士等人的生活状态。
这十首道情,尤以第一首《老渔翁》最负盛名,扬剧名家李政成就多次在各类晚会上演出过此曲。然除此之外,其余九曲皆已失传。去年,退休多年的国家一级作曲家、昆曲音乐家许晓明在清代古琴家张椿的《张鞠田琴谱》中发现了失传多年的六首《板桥道情》曲谱。
作为兴化人,许晓明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郑板桥十分推崇,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寻找《板桥道情》的另外九首。得到这一消息后,许老激动不已:“那天晚上,朋友将琴谱中的道情曲谱影印件发过来后,我兴奋得一夜没睡,立刻就拿古谱中的《老渔翁》和现在的版本比对。对比后我发现,《老渔翁》的古谱和新谱主旋律框架基本一致,可以说是一脉相传。”许晓明由此断定,剩下的五首也是真正的《板桥道情》曲谱,于是他在这六首曲子的基础上,编旧如旧,恢复了另外失传的四首曲谱。
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板桥道情》套曲十首完整演唱版的呈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意义深远。
《板桥道情》套曲十首的整理恢复无疑对兴化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第六届中国非遗春晚组委会联系上许晓明,邀请《板桥道情》参与春晚录制。板桥艺术团团长、兴化市文化馆退休副馆长万小剑女士表示,许老多年来在浩瀚的古籍中潜心发掘,终于整理恢复出《板桥道情》套曲,这十首套曲实在太珍贵了!接到要上非遗春晚的演出任务后,万小剑召集了十几位离退休文艺爱好者成立板桥艺术团,开始排演该节目。团员中年轻的60多岁,年龄最大的78岁,大家自掏腰包承担排练、服装和道具等费用,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
《板桥道情》套曲十首完整演出需要40多分钟,但非遗春晚一个节目时长最多5分钟,如何在短短5分钟内展现《板桥道情》套曲精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万小剑和许晓明以及导演反复探讨、修改,最终确定以《老渔翁》为基调,结合另外几首曲子,重新编排出一个5分钟的主曲,以音乐情景剧的形式将《板桥道情》呈现出来,老樵夫、老道人、小乞儿及文人雅士在青山绿水间自遣自歌的景象,配合主曲同步呈现。
《板桥道情》套曲终于在两个多月的排练之后,登上了非遗春晚舞台。艺术团还计划今年推出十首套曲的完整版节目,让更多的观众熟悉、了解、喜欢上《板桥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