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兴化市委宣传部
- 发布日期:2024-09-20 14:51
- 浏览次数:
9月13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史前和夏文化重要考古发现,通报3项考古重大项目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兴化市草堰港遗址。通报称,兴化市草堰港遗址是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草堰港遗址全貌。
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遗址总面积8万余平方米,被近2米厚的自然淤积层所覆盖,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物得以完好保存。
2021年3月29日,张玉凡找到的麋鹿角亚化石。
“草堰港遗址的发现是一个巧合,我身边一群人都作出了贡献。”今年61岁的张玉凡介绍,2021年3月29日,时任兴化市信访局副局长的他前往千垛镇草王村调研,无意间在一鱼塘岸堤发现许多骨骼残骸,他隐约感觉到这些骨骸具有研究价值,便在岸边仔细寻找,最终获得5支较为完整的麋鹿角化石。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2年12月开始对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工作。
2023年8月22日,在兴化市召开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进会上,南京博物院考古团队首次对外披露了兴化草堰港遗址发掘初步成果,认为该遗址距今约7200年,是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草堰港遗址陶片随处可见。甘恢元 袁拥华 倪婕供图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甘恢元介绍,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房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200余处,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已知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塑造了淮河下游史前文化和社会面貌,是中国多元一体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甘恢元说,遗址区域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在距今7200年前遗址区域为滨海湿地,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宜居之地。草堰港先民选择在此定居,种植水稻、狩猎采集,繁衍生息数百年。随着再次遭遇海侵,随后变成受海洋影响的潟湖,不再适宜人类生存,草堰港先民被迫迁徙至地势更高的地区。
甘恢元感叹,草堰港遗址的兴衰及区域内史前文化的发展进程正是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性之间关系的生动体现,对于当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目前,遗址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截至2023年年底,共抢救发掘遗址2100平方米。目前兴化市已对草堰港遗址进行国家级文保单位申报,遗址周边拟建一所展览馆专门展示发掘出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