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宣传
江苏兴化垛田入选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案例
  • 信息来源:付奇
  • 发布日期:2024-04-15 10:13
  • 浏览次数:

      文旅部日前公布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江苏两个项目入选。其中,泰州市兴化市“放大兴化垛田‘双遗产’效应 以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入选优秀案例。

      兴化垛田的形成演变可以溯及千年以上的历史。唐代时修筑常丰堰以捍海,人们在沼泽和浅水地区以木桩、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础,再以河泥层层垒积成片的岛状,形成“葑田”,亦称“架田”。这使得当地农业得以发展起来。到了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常丰堰基础上筑成“范公堤”,有效挡住了海水侵灌,使里下河地区的农田得到进一步开发。南宋黄河夺淮后引来了更多的泥沙,里下河一带尤其是兴化境内的沼泽地大量露出水面,当地居民在早已形成的垛岸基础上进一步积土垒垛,从而出现了成千上万块四周环水的岛屿状田地,垛田灌排系统初步形成。到了清代,随着人口增长,兴化垛田渐成规模。

      2013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农业部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10月,“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2022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垛田遗产社会效应巨大,“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和“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从不同的关注视角发掘、展示了垛田的历史、科技、文化、“三农”内涵。垛田“双遗产”不仅激励了当地保护和传承垛田的积极性,更迅速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兴化市不断深化农旅融合,挖掘垛田“深内涵”,做好与垛田有关的传统农耕技术、生产工具、地方民俗、民间典故等历史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和研究。为扮靓垛田“好风光”,该市建成全长66公里的“千垛美路”连接千垛菜花、李中水上森林、徐马荒湿地等景点,推出垛田“土特产”,引导周边村民延续农耕传统,并建成全省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基地,让垛田独特的农耕文化和传统灌溉工程得到有效传承保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