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兴化
市委全会精神解读之一:坚持有特色重效益可持续的目标导向,进一步推进乡镇高质量发展
  • 信息来源:兴化发布
  • 发布日期:2025-08-29 08:45
  • 浏览次数:

编者按: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指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向“十五五”发展,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提升发展效益,更加注重抓好影响全局、事关长远、跨度数年的基础性、引领性工作,致力走出有特色重效益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兴化路径。如何走出有特色重效益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兴化路径,全会从推进乡镇高质量发展和深入研究推进“十五五”标志性项目两个方面分别作了重点部署。本期推出市委全会精神第一篇解读《坚持有特色重效益可持续的目标导向,进一步推进乡镇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明确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聚力推动产业提升、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城市更新四大重点工作,强化基层治理、国企改革、队伍建设三大支撑。这些部署,都落子在乡镇发展。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进一步赋予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使命。

一、乡镇高质量发展一直摆在全局中心位置

2023年,根据资源禀赋,市委市政府把26个乡镇街道明确为园区类、经济类、生态农业类、城区类4类,分类设定目标指引、梳理发展重点,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3年12月,以园区类乡镇为主,制订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首次提出打造特色产业片区。到今年7月份,全市规划打造30个特色产业片区,产业用地达到9026亩。

全市新开工“三比一提升”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数、民间投资额连年实现大跨越。2024年新开工泰州市重点项目数、投资额均比2023年“翻番”,其中省重大项目数创历年新高。2025年新开工泰州市重点项目数再创同期最好成绩。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我市民间投资增幅保持泰州第1位次。

2024年3月,以生态农业类乡镇和经济类乡镇为主,制订出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获批全省唯一和美乡村国家级试点;2025年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创建名单。连续两年和美乡村建成数和累计建成数,均位居全省前列。

以城区类街道为主阵地,统筹推进文明共建共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2024年,经国务院批准,兴化成为当年唯一荣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2025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当前,正在高标准推进东门、北门、沙沟古镇“两街一镇”保护更新,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兴化交相辉映。

这些工作富有成效推进的背后,得益于 “市投、镇管、民营”机制。

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探索建立“市投、镇管、民营”机制,由国有企业参与乡镇资源整合盘活,交由乡镇管理、民企运营,从源头上解决了乡镇的投入短板,同时也加快了国有企业实体化步伐。

经过两年的积极探索,镇企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市文旅公司全面参与乡镇坑塘水面标准化改造、河蟹育繁推一体化等项目;市国投公司深度参与乡镇特色产业片区建设,收储开发了一批闲置低效用地等;市城投公司积极利用乡镇企业屋顶资源开展分布式光伏项目,将更多收益留在乡镇。      

同时,调整优化市镇两级财政机制,全面压降市级项目支出,加大乡镇财力转移支持,全力兜牢乡镇“三保”底线,让乡镇干部有更多精力谋发展、抓发展。

二、把重效益作为“强镇”发展的重要标准

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指出,“在前期提出探索有特色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强调重效益,就是要更有目标更加深入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重效益,既重视社会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两者相辅相成。重效益,既体现在“兴企”上,也体现在“强镇”上。重效益,既需要“有特色”,也需要“可持续”。有特色,鼓励的是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可持续,强调的是增长稳健、预期稳定。

如何推进“强镇”项目建设,全会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每一个方面都要求“重效益”:

在工业标房建设项目方面

除“两区”外,9个镇街11个特色产业片区规划总面积2701亩。目前,已开发1000多亩,已落户重大产业20个项目。

两年来,国有公司收储乡镇低效用地和资产超100个,涉及用地约661亩。全会要求,综合评估区位、交通等条件,应建尽建标准厂房,推动项目入驻。

我市还有低效土地共有9590亩,涉及工业企业615家。全会明确,实行建档管理,列出年度计划,进一步提升发展效益。

在分布式光伏项目方面

2024年11月,我市出台《统筹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见》,成立绿色能源公司,统筹推进绿色能源开发,推动更多能源收益向乡镇街道倾斜、向新质生产力项目倾斜,致力形成“乡镇有保障、企业有效益、产业有发展、群众有收益”的多赢局面。

今年5月,绿能公司建设的第一批30个、8兆瓦绿色能源分布式光伏项目已并网发电。初步摸排,全市未安装屋顶光伏企业理论上可装机超400兆瓦,预计今明两年能装机超过150兆瓦。同时,每年新增约2000亩产业用地,将把分布式光伏建设作为新供地项目的配套条件,预计每年新增66兆瓦。

光伏廊道整村户用项目、渔光互补项目作为有力补充,正在试点推进。

在农业资源开发项目方面

我市拥有耕地面积186.5万亩,占全国的千分之一。今年,我市以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契机,联动5个乡镇规划4000多亩土地试点种植有机大米。经测算,每亩新增净利润达到1000元以上。

我市拥有坑塘水面25.6万亩。一般坑塘水面出租亩均800元左右,经前期部分乡镇标准化改造后,租金可达2000元左右。

我市拥有林地5.9万亩。当前全市林地开发利用效益不高,充分利用好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发经济林木,将为镇村带来可观收益。

在区域性集散码头项目方面

我市地处里下河腹地,具备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航道总里程966.24公里,六级以上干线航道7条、226.41公里。202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639.36万吨,同比增长26.4%。

今年,我市启动实施粮食仓储绿色智能化提升项目,规划退出乡镇老旧库点23个,释放土地空间734.51亩,为全市优化布局内河码头带来重要契机。通过分类建设码头、堆场、作业区等基础设施,规范有序推进出租经营,将大幅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和乡镇经营性收入。

在集镇功能提升项目方面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引进青年人才1.97万名、高层次人才1864名,乡镇客籍教师、医生、企业高技术人才住房需求旺盛。精心打造“四季花海”旅游品牌,旅游旺季,西北片区民宿和城区酒店入住率接近饱和。有60周岁以上人口37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超6000人。

全会要求,以人才周转房、宾馆民宿、医养融合中心为重点的集镇功能提升项目。这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集聚人气、提振乡镇发展活力意义重大。

在总部经济类项目和“飞地”项目方面

我市现有驻外商会12家,兴化籍在外经济届、科创型能人众多。近年来,通过召开兴化发展大会、科技创新大会等,不断激发兴化籍在外能人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助力一批市外高质量项目落户。

我市总部在外企业中,母公司开票20亿元以上的有11家,具有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独特优势。

全会强调,实现经济强镇目标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收”与“节支”并举,统筹做好“人、财、物”文章,一体推进镇级债务压降和编外队伍优化。

三、干部队伍是决定乡镇高质量发展成效的核心要素

党的事业,关键在队伍。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直接决定了地方的发展质效和成果。我市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全面提振干事状态。

市委牢固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坚定不移强化“优秀人才优先安排到基层一线锻炼,重要岗位人员首先从基层一线选拔”的导向,有计划推动干部、人才资源向一线倾斜、向发展聚焦。一批优秀干部提拔重用到乡镇街道、国有企业领导班子,一批乡镇班子干部选任到部门,一批干部安排到苏南跟班学习,畅通了干部多方位交流锻炼的通道,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更加鲜明。

年轻干部是兴化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两年多来,市委选派超过8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国企发展、基层村居、民生服务等一线锻炼,基层干部的活力越来越强。 

制订出台《及时奖励办法》,并向乡镇一线倾斜,强化“干多干少干好干差就是不一样”的鲜明导向。2023年度、2024年度,全市记功嘉奖中,乡镇干部分别占比43%和45%;获批年度优秀干部数,乡镇干部的比例高于机关干部比例1.59个百分点。

全会要求,扎实推进“家家到”调研式考察,全面了解领导班子运转质态、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进一步识别考察干部。

编外人员是乡镇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两年来,我市研究制订乡镇非在编人员管理意见,全面推进乡镇编外人员明责定酬。下一步将立足乡镇发展实际,建立员额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规范市场化购买服务,引导支持非编人员内涵式发展,深入推进编外人员规范管理。

“强镇”项目中,国有企业是重要的支撑。国有企业队伍建设对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2023年,市委专题研究出台《国企班子队伍建设的意见》。日前,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国有企业内设机构,明确内设机构主要职能、岗位任职标准。当前,正在研究推进重点二级公司内设机构优化调整,并加强提级管理,加快建立与实绩挂钩的绩效薪酬体系,持续激发国有企业队伍活力。

市委全会明确,将研究制订全面支持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形成若干个专项方案和实施细则,召开专项部署大会,全面、深入推进乡镇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